你知道呼噜音乐会吗?
什么?没见过。
你当然没见过啦,音乐会嘛,重要的是通过耳朵听,听见过呼噜没?
当然听见过啦!
对啦,对啦,你瞧,呼噜谁都听得到,这个“呼噜音乐会”你可不一定听过喽。
呼噜只在人们进入梦乡之后才出现。寂静的夜晚,从很多的房间里都传来“呼噜——呼噜——呼噜——” 的声音!
说实在的,在我们H城知道用呼噜还能举办音乐会的人也不多,真正知道呼噜的奇特之处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当然,没有人们沉沉的睡眠,呼噜们又怎么会现身呢?
你问我怎么知道呼噜音乐会的?哎,还不是因为我是一个睡不着的人。漫漫长夜,H城的人们都进入梦乡,我的脑筋却飞速运转。夏天的夜晚,我只能听着蛐蛐们的鸣叫,而寒风刺骨的冬夜,北风的呼啸常常伴随我度过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常常,我在夜晚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汽车的呼啸声,还有电脑、空调、冰箱运行的嗡嗡声,看来还是有和我一样在深夜无法入眠的朋友。当然还有此起彼伏的呼噜声,那是熟睡的人们在欢唱。
说实话,我是一个录音师,录音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爱好,而发现寂静夜晚中那些细微的声音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所以这几年,我几乎都在黑夜中伸长了耳朵倾听,而借助于精密的录音器,我能够听到的声音就更多了。夜晚,那也是一个拥有各种各样声音的世界啊。
发现呼噜奇妙之处的那个晚上,我的录音器莫名其妙地收集到了一段特别的呼噜声:
“呼噜——呼——噜—— 噜——
“呼噜——呼——噜—— 噜——
“呼噜——呼——噜—— 噜——
咦,这小小的呼噜怎么变得有节奏了,我的头皮一阵发麻。赶紧重新调了调录音器的方向,这一下,又一条呼噜声传到了我的耳朵里:
“呼——
“呼——
“呼——
“呼——
“噜——
“噜——
“噜——
“噜—— ”
(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呼噜——)
哈,这个呼噜声还真是不同凡响啊!声音较重的呼噜下面还藏着一个“呼噜呼噜”响的小呼噜呢,难道这呼噜还有二重奏的?我一边拍着自己的大腿,一边又把录音器指向了另一个方向,一条新的呼噜声传来:
“啊——呼噜——
“啊——呼噜——
“啊——呼——
“啊——呼——
“噜噜噜噜噜噜噜噜——”
妙极了!
这一个晚上,我的录音器里面录下了十几条与众不同的呼噜声,真是有趣,怎么从前就没有发现过呼噜的特别声音呢?这些怪好玩的呼噜在我的耳边此起彼伏地响起,好像一座座呼噜迷宫,每一个呼噜都不同凡响!
从那一天开始,我就把录音的全部重心放在收集不同的呼噜上面。
我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呼噜声,每一个呼噜都很特别,这可真叫我大开眼界。
孩子们的呼噜一般都比较短促,很像一只只跳跃的兔子:
“呼, 呼——
“噜, 噜——
“呼, 呼——
“噜, 噜——
“呼, 噜——
噜, 呼, 呼—— ”
男人们的呼噜比较深沉,像大提琴演奏的声音:
“呼呼呼呼—— 噜噜噜噜——
“噜噜噜噜——呼呼呼呼——
“呼呼呼呼——呼噜呼噜——
“噜噜噜噜——呼噜呼噜—— ”
最有趣的要算歌唱家的呼噜声,其中还夹杂着音符呢,不信,你听:
“哆——呼噜——
“?——呼噜——
“咪——呼噜——
“哆——呼——
“?——噜——
“咪——呼噜呼噜—— ”
看来这个歌唱家真是勤于练习,在睡觉的时候也不闲着,真是敬业!
一连几天,我睁着通红的眼睛在夜晚收集着各种呼噜。白天,我重复听着收集来的各种呼噜声,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有时候,我还把几个呼噜一起放出来听。这时候,各种节奏的呼噜此起彼伏地响起,我就置身在了呼噜的“交响曲”中。
交响曲?
对了,何不用我收集来的呼噜们,组成一个乐团,这样,这些呼噜们就可以在音乐厅里举行音乐会了。我灵光一闪,这个念头让我激动得手舞足蹈,我的红眼睛也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这样,整整一个月,我都聚精会神地组合着我那些珍爱的呼噜。每到晚上,我发现呼噜的声音就特别美妙,我的眼睛红得像兔子的眼睛。不,不,我的眼睛比看见了别的兔子大快朵颐胡萝卜时嫉妒得红了眼的兔子的眼睛还要红上好几倍呢!
于是每天晚上,我兴奋地剪辑、组合、欣赏着呼噜音乐,以为这一定是最后一次了。可是,当太阳开始在东边的天际洒下第一轮晨光时,我对于这一个晚上创造出来的作品又开始不满意了。
就这样,我在录音室里窝了一天又一天,一晚又一晚。我的眼睛真是越急越红了,就在我的同事第一百次担忧地问我“你是不是得红眼病了,哥们”的时候,呼噜交响曲总算大功告成了。
我用录下的各种呼噜,配上春天泉水流淌的哗哗声,夏天蛐蛐、蝈蝈们尖细、悠扬的鸣叫声,秋天黄叶飞落的沙沙声,冬天北风呼啸的呼呼声,还有下雨时雨滴敲打在玻璃上清脆的叮咚叮咚声,下雪时雪花飘落在树叶上密密的沙沙沙沙声,当然还有常年不停的夜晚汽车的呼啸声。美妙的交响乐就这样诞生了,人们一看我血红的眼睛就知道我有多兴奋。
当然,电脑、空调、冰箱运行的嗡嗡声我可没敢放进去,它们总是让我觉得烦躁不安。
演出的那一晚,城市里格外安静!
演出厅里没有一个演员,只有两台大音响播放着我精心制作的呼噜交响曲。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