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为何又称“李三瘦”

    一代词人李清照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雅称别号,比如易安居士、正宗第一、婉约宗主、李三瘦等,其中,“李三瘦”是较为奇特且不好理解的一个。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

  • 曾国藩如何读书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

  • 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与鼓励下,萧红很快步入了上海文坛,创作也如山中瀑布,奔泻而来。”这一次相聚,竟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 妙语嘲公子

    吴敬梓常常戴着土里土气的“马虎帽子”,到茶馆里自斟自饮,消愁解闷。有一天,吴敬梓正在茶馆里喝茶,全椒城里几个有名的花花公子也来了。他们一瞧吴敬梓这副“寒酸”样,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奚落起来:“这是什么打扮...

  • 圣俞读书石

    宋朝诗人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宛陵(今宣城)人。梅圣俞小时候,常和伙伴们以此为桌,读书写字。梅圣俞十三岁那年,宛陵一个姓方的举人死了老子。“什么读书石!此时,梅圣俞正在家中吟诗诵赋,听到外面的嘈杂声,急...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式学校,既教经书,也教数理、外文等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当讲到“立命”这一节时,老校长突然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

  • 为老师改诗

    有一天,乡校的老师刘微之拿出自己创作的一首《鹭鸶诗》,先高声吟诵了两遍,然后让学生们品评。晚上回家,他翻来覆去推敲老师的诗句,总觉得有不妥之处。“唔,唔,”老师沉思片刻,忽然亲切地反问一句:“那么,你...

  • 这种事我不干

    一天,他对刘少奇说:“现在的人想在社会上谋个事很难,没有靠山是不行的。刘少奇对他这番话感到莫名其妙,便说:“你是不是也想找个靠山?刘少奇说:“多谢你的关心,现在我还小,到社会上找饭碗的事,想都没有想过...

  • 从民歌里吸收营养

    黄遵宪的曾祖母粗通文墨,背得不少儿歌和古诗。”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儿歌,在黄遵宪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极深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有意识地学唱民歌。回到家里,他凭着记忆,把这首民歌工工整整地抄在了本子上...

  • 扁鹊学医

    扁鹊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离扁鹊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老大夫,医术高明,四乡驰名。他发现扁鹊是棵好苗子,就有意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一天,长桑君把扁鹊叫到面前,开门见山地说:“你如果愿意跟...

  • 不瞒真情

    一天,国文老师孙焕文触景生情,出了一个《说纸鸢》(纸鸢即风筝)的作文题,让同学们当日写完。”小高一听,眉眼顿开,连声说:“你真好!老舍和小高望着老师那副被陶醉的神态,止不住偷偷笑了起来。这时,老舍和小...

  • 李白续诗

    唐代大文学家李白少年时期,曾一度贪图玩耍,不爱学习。后来,经乡里文人举荐,十六岁的李白到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衙门里当了一名文书小吏。被迫随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气,眼下看到昏庸的县令竟以死尸寻欢作乐,更...

  • 蒲根练字

    有一天,他从湖边经过,发现一堆被农民扔掉的蒲根,便拾了几根带回家,先是洗净,晒干,然后把它剥开,铺平,叫小承恩在上面写字。吴承恩撅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在蒲根上写字,多难受啊!他母亲就叫他用芦柴棒子在...

  • 蜈蚣咬脚也不知

    有一次,闻一多在室外看书,一条大蜈蚣沿着天井边缘爬到他的脚边,又爬到他的鞋上,眼看就要咬着脚了。从旁经过的嫂子看到这种情景便惊叫起来:“蜈蚣咬你的脚啦!幸亏侄儿眼疾手快,抓过一把笤帚把蜈蚣扫到了地上,...

  • 石先生弄巧成拙

    聪明的蒲松龄早知石乡绅的为人,就心生一计,假装为难地说:“我哪能对得上先生出的妙句。蒲松龄又说:“不过,还得请先生帮我记记,要不然,对完后面的,前面的也就忘了。石乡绅更得意了,心想,这一回准能看上这个...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