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手腕
肖洛霍夫获斯大林文学奖的过程是耐人寻味的。
1940年是斯大林文学奖设立的第一年。评奖委员会的最高决策人当然是斯大林本人。中央委员、作家协会总书记法捷耶夫领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已经完成把斯大林作为主角的小说《粮食》,得到了斯大林的重用。
法捷耶夫在评奖会上这样评价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我们大家对融入最丰富的苏维埃感情的作品的结尾颇感失望。因为我们等这个结尾等了14年,而肖洛霍夫把心爱的主人公引向精神空虚……肖洛霍夫极具天分,他了解哥萨克的生活,习俗,展示了哥萨克家庭的故事及反革命失败的必然……但原因何在?目的何在?代之而起的是什么?这些在小说中没有……”“肖洛霍夫把读者引进了死胡同。这使我们评审时处境尴尬。”他反对《静静的顿河》获奖。
阿·托尔斯泰的发言则表现了模棱两可的滑头:“《静静的顿河》这部书既在读者中引起了欣喜,又引起了悲哀……作者的错误仅在于小说在第四部就收尾了……要求作者延续葛利高里生命的读者将修正这一错误。”
不难看出,当年所有评委会成员,其实都在揣摩斯大林的意图。所有的发言,都是在此大框架下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
斯大林认真看了评选会上的发言,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最后他拍板决定:不仅给《静静的顿河》颁奖,而且是金奖一等奖。
人们议论了很久:是什么原因使斯大林做出如此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决定?实际上,这是斯大林一贯的手腕,他是要向全苏联人展示,在一切问题上,包括文化领域,只有他一人说了算。他要让肖洛霍夫记住:一切都是他的施舍。
领袖的认识与现实产生反差
人们在给予《静静的顿河》无比赞誉的同时,对肖洛霍夫描写斯大林时代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却充满了非议。
原来,《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书是典型的“遵命文学”。创作者陷于一种“两难”和“悖论”之中:一方面对读者负责,必须反映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如何不触犯当权者的意图。
肖洛霍夫曾对友人说,小说第一部出版后,第二部的写作一搁就是几十年,原因就是由于集体化运动中的过火行为,还有斯大林指责哥萨克农民消极怠工。领袖的认识与现实产生了巨大反差,让作家无从下笔。
正处于创作旺盛期的肖洛霍夫沉寂了,一沉寂就是几十年。这是充满着内心矛盾和痛苦的几十年。
还有一个细节:在高尔基家中,肖洛霍夫得到这样的暗示,斯大林要求把《被开垦的处女地》改编成话剧,因为这是对一场伟大运动的配合。肖洛霍夫没有进行。在苏联,此事曾被编为一个笑话广为流传:
斯大林对作家说:“肖洛霍夫同志,您写了反映集体化运动的小说,这是一本必要的书,您再写一个同一题材的剧本吧!”这不是商量的口气,而是命令的口吻。“不能,斯大林同志。我不是剧作家,应该请科涅楚克(苏联剧作家)来写。”肖洛霍夫断然回绝。“你从这里直接去索契(苏联的疗养圣地),我相信您会立即写出来的!”斯大林的意思已十分明确。“我还是回维中斯克去。”肖洛霍夫是个固执的哥萨克。“为什么?”斯大林有些纳闷了。“为了面包干。”(在俄语里,面包干”也有“准备坐牢”的意思)
后来肖洛霍夫自己说:“是因为政治原因,不愿意继续写《处女地》。”
肖洛霍夫曾说:“读完《被开垦的处女地》的手稿后,斯大林说,干吗我们要像头脑糊涂的人那样无所作为¨?我们不怕消灭富农,现在还怕描写这件事情吗?小说应该出版。”’他拒绝把小说变成消灭富农的大事记,变成斯大林的号召的回应。
坚决不让小说主人公“入党”
上世纪30年代,苏维埃发起过一场大规模的“清党”运动,对每一个党员进行重新审查,“合格者”才颁发新党证。《真理报》1937年11月17日有篇报道,标题是“作家肖洛霍夫通过了清党”,他得到了新党证后,在同塔斯社记者的谈话中说:“我作为共产党员作家将一如既往用笔为党和工人阶级服务……”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