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王庄地处进城要塞,再加上一条南北大道就打大王庄中纵穿而过,这南来北往的行人旅客、士农工商,少不了在这里打点盘旋。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一点儿不假。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王庄的村民们个个都成了精明人儿,种地的少了,各家各户大小都有点副业。因此,大王庄成了县城第一繁华近郊。
其实大王庄老早就远近闻名了。那是因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有大王庄的庙会。一到庙会的时候,前好几天,各地商贩就云集而来,周围各村的人也会来凑热闹。他们不只为买东西,为的是看一看大王庄的秧歌。
那秧歌扭的,上劲的时候,会扭秧歌的小贩也会把摊子推给旁人,也不装扮装扮,下场就扭。那些不下场的,在自个儿的摊上也是踩着秧歌点儿。
大王庄的秧歌为什么这么火呢?因为大王庄有一拨儿好吹鼓手,尤其是吹喇叭的王九和。那把喇叭吹得,不管你会不会扭,都得跟着他的点儿蹦达两下。
后来,庙虽然拆了,可庙会还是年年过。如今,王九和已经退隐江湖十年了,这吹喇叭的掌门人是他的徒弟王大拿,这王大拿比他师傅名气也不小。为啥?逢年过节,哪个村不得请一台大秧歌?请秧歌必得请喇叭,秧歌好学,比划比划就能胡弄事儿,打鼓的也能将就,可吹喇叭不行啊,吹不响那还叫喇叭吗?没好喇叭就没好秧歌儿。王大拿的喇叭没他师傅吹得好,他怎么吹,也吹不出他师傅那个底气和韵味来。可是比一般人那是强太多了。秧歌这行上,不认识王大拿的少,只要请秧歌,先问问是不是王大拿的喇叭。
现在农村的日子都好过了,这婚丧嫁娶的,不再拿个录音机或VCD放喇叭调了,如今都流行请真喇叭,这王大拿就更是闲不住了。村里的年轻人看这门手艺不错,收入也不少,吹一天喇叭能挣百八十块,就有人跟着他学吹喇叭。王大拿广收门徒,一到夏天,就带着徒弟们到苇子坑里挖苇子根做喇叭哨。
二
这一年的四月二十八,村里要扭三天大秧歌,村里人老早就通知了亲朋好友来看秧歌,好像那秧歌是他们大王庄的土特产似的。
二十七那天,场子支起来了,十几个两百度的大灯泡把秧歌场子照得如同白昼。秧歌角儿们都化好了妆,穿着五颜六色的秧歌服,踩着秧歌点扭上了。王大拿吹了半个钟头,就在一边听徒弟们吹。他正闭着眼陶醉着呢,忽然这喇叭就停了。他猛一睁眼,四个穿迷彩服的半大小子顶天立地地站在场子中间,一套架子鼓放在当间。这哥几个,有个抱着吉它的,有两个拿着麦克风,放好架子鼓之后,二话没说,开口就唱。观众们可就乱了喽!有叫骂的,有埋怨的,有起哄的。
徒弟们看了看王大拿,意思是,您看怎么办吧!秧歌角儿也看着王大拿,这没喇叭了,咋扭秧歌儿?王大拿一手抓过喇叭,另一手一挥,继续!要说王大拿在喇叭界也算是一个人物了,这喇叭一响,还真把那四个年轻人给镇了一下,有的扭秧歌的也跟着比划起来,可没几分钟,人家那边又起来了,扭秧歌的不知道随哪边的调好了,尴尬地杵在那儿。人群可是炸了锅了。一些年轻人开始喊上了。
"扭秧歌的下去吧!"
"这破喇叭还吹呢?"
"现在哪儿有好秧歌?下去吧!"
十几个平时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借此机会也到台上来又蹦又跳又嚷嚷。王大拿想压也压不住了,秧歌角儿被晾在场子边上,留也不是,去也不是。王大拿轻叹了一声,夹着喇叭,头也不回地走了。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