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历史花絮

石榴果16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西周的历史上特别是铜器铭文里一些并不怎么复杂但却挥之不去的问题一直在困惑着人们。这里不妨把它们拿出来赏玩一番。

一. 谥号辩

文武成康昭穆是否谥号?这一问题已经由利簋的铭文回答了:“珷征商, 隹甲子朝, 岁鼎克闻夙有商。”这句话里的“珷王”解作武王是无疑的。下一句“辛未, 王在阑师, 赐有事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显示作器时武王尚在世。

周武王姬发

实际上,开国之君称武王的传统至少可以回溯到商朝。《史记·殷本纪》曰:“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这里,武王同样也不是谥号。知道了这一点,就不必因为“申剌王命”几个字就把吴虎鼎说成是宣王器了。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剌王给自己起一个坏帝号?其实剌并非贬义词。虎簋盖有“朕剌且”一说,意即朕烈祖。所以剌王应解作烈王。后来大概是因为东周王想用烈王这个称号,于是便将原来的烈王改成了厉王。因为厉王的人气不旺,所以也没人出来替他正名。

二. 康宫辩

康宫是康王庙吗?如果康宫是康王庙的话,周康剌宫 (克钟)、康宫夷宫 (吴虎鼎)、康邵宫 (颂鼎)、康宫庠宫 (此鼎)、康穆宫 (克盨)、康宫穆宫 (四十三年逑鼎) 等又如何解释呢?难道周王有分身术,能够同时在两个庙里出现吗?或者是康王与昭王、穆王、夷王、剌王共享一个庙?那么庠宫又是哪个王的庙呢?合乎逻辑的回 答是康宫即成周宫廷大殿;康就是大的意思,如康庄大道之类。另外还有周般宫 (七年趞曹鼎),与周康宫是同义词。般通盘。盘庚亦称般庚,大庚也;般乐,大乐也。所以周般宫就是成周宫廷大殿。

其实,成周除了康宫还有康庙。比较元年师兑簋的铭文“王在周,各康庙”与二年师兑簋的铭文“王在周,各大庙”,可知“康庙”即“大庙”。这进一步证实了“康”在此解作大,不解作康王。

还应该指出的一点是“大庙”是西周晚期 (大约是宣王时代) 的说法;在以前只是称“周庙”或“庙”。严格地说,周庙是文王庙。为了证明这一点,不妨看看康王时代的小盂鼎铭文:“明, 王各周庙, …… 王各庙 …… 用牲啻周王、珷王、成王 ……”毫无疑问,“周王”指文王;因而,“周庙”也就是文王庙,虽然其他西周先王的灵位亦在其中。

综上所述,康宫即成周宫廷大殿;康庙即成周文王庙,后来改称大庙。至于成周康王庙或任何其他王庙,根本就不曾存在。夷宫、邵宫、庠宫、穆宫等都是成周宫廷的组成部分。

邵宫和穆宫可以用昭穆制度来解释。昭居左,穆居右。以康宫为正殿,则康邵宫为东偏殿,康穆宫为西偏殿。《竹书纪年》有“穆王(五)十七年, 西王母来见, 宾于昭宫”的记载,可见偏殿也可以作为国宾馆,也证明了昭宫绝不是昭王庙。西周中后期的一般册典常在偏殿举行,宣王尤其好西偏殿,大约与典礼的主次有关, 也表示对先王谦让的意思。

夷宫的夷本指东夷族,后来被引伸为东方的意思,如战国时的大梁有夷门。《史记·魏公子列传》引太史公语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 门者,城之东门也。”依此类推,夷宫者,东宫也。东宫向为历代宫殿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长安城的太极宫,其东为东宫,其西为掖庭宫,同在太极宫的围墙之 内。金文夷宫的解释证明东宫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剌王世。

至于庠宫,则是学宫。《孟子·梁惠王》注曰:“庠序者,教化之宫也;殷曰序,周曰庠。”康宫庠宫即成周太学无疑。因此,太学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宣王世。

康剌宫与以上诸宫又不同。它也不是剌王庙,当时剌王尚在位。看来康剌宫是剌王用他自己的尊号重新命名康宫,但很快就被罢了,不再使用,就象后来武则天给自己加“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号旋即又罢一样。大概这也是剌王无道的表现之一吧。

“周公宫”(令彝) 倒确实是周公庙,因为周公不是王,灵位进不了周庙,故须另外设庙祭祀。

康宫穆宫、康宫夷宫、康宫庠宫这一类复合词中第一个宫指宫殿建筑群,在现代汉语中称宫,而第二个宫在现代汉语中称殿;两者是从属关系。因此,“康宫新宫”(望敦) 或“周新宫”(虎簋盖) 表示新宫从属于康宫;新宫是成周宫廷新殿,大约建于穆王世。

其他的宫,如周师录宫、周师司马宫等等可以视作周王朝的政府办公室。凡是冠以“周”的宫都可能是周康宫的一部分。

相反,没有冠以“周”的宫可能不在成周。例如穆王世的免尊的“王在郑”指郑宫。《竹书纪年》曰:“穆王所居郑宫、春宫。”又曰:“穆王元年, 筑祗宫于南郑。”可见郑宫即祗宫。同样来自穆王世的十二年大簋和十五年大鼎所载侲宫也可能不在成周。侲,童男童女。侲的古音是jing,与春的古音 qing相近。无论从词义上还是从发音上,侲宫均可解为春宫。

三. 洛邑辩

周公所营的洛邑到底在哪里?

据称周公同时修了两座城,一为王城 (在今洛阳市区),一为成周 (在白马寺东)。也有人说成王定鼎洛邑就在王城。其实,《周书》并未记载周公同时修两城的事情,从召诰篇来看,当时只修了一座城。多士篇有“成周既成,迁 殷顽民”的记载,而殷顽民所迁之处在汉魏故城东北。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洛阳城东北有上商里,殷之顽民所居处也,高祖名闻义里。”在西周,从来没 有王城一说。

现代考古勘测证实西周城的地层在汉魏故城的地层下,不在王城的地层下。王城属于东周,系平王东迁后所建。因而,成王大祀 (1035 bc) 和其后定鼎洛邑 (1030 bc) 肯定都在成周,不在王城。西周城的范围相当于汉魏城的中部,然后在春秋时期向北扩建,至秦又向南扩建。这就解释了为何汉魏城的东西城墙均非直线,而是由走 向略有差异的三个线段组成:中段为西周城,北段为春秋城,南段为秦城。

四. 宣王辩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