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三百年的关东潮

石榴果28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1929年,美国人拉铁摩尔来到中国东北。除了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他看到的是一股巨大的移民浪潮,那一年,有超过100万人自山海关以南蜂拥而至,其中至少有60万人定居在此。

这位长期研究中国边疆问题的学者当然知道,这只是移民潮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仅仅在10年之间,自中国内陆省份到达这片被称为“关外”土地上的移民,就超过600万人。而在近20年之内,东北的人口,已经因为移民而增加了一倍。

实际上,这股移民潮早在拉铁摩尔到达东北时,就已经绵延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三百年间,至少有3000万移民通过各种途径到达了东北。

拉铁摩尔将之与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做了对比,显然,发生在中国东北的这股移民潮,无论是历史,还是规模,以及形成原因的复杂程度,都要远远超过美国的“西进运动”。但至少有一点,两者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彻底改变了移入地区旧有的风貌。

就在这股移民潮开始之前,东北广袤的土地还处于半沉睡状态,除了南部辽河下游的河谷地带得到了有限的农耕开发之外,西部的草原以及东部和北部的森林,还和亘古以来的原始风貌相差无几。

那时候,要进入这片沉睡的土地,最便捷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沿着渤海沿岸狭窄的平原地带,通过山海关向北,一直进入辽河平原的腹地。另一条则是从胶东半岛下海,直穿渤海,抵达辽东半岛。

由于政府的“封禁”政策,在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通往东北的陆上交通都是处于半封闭状态,而无法忍受中原地区水、旱、虫、兵各种天灾人祸的农户,不得不以“闯”的精神,或从陆路出关,或从水路渡海,抵达关东。

应该看到,在近代以前持续二百年的移民潮,除了将东北南部更加“汉化”之外,几乎没有更大的影响。而真正改变东北的决定性因素来自近代,这就是——铁路。拉铁摩尔描述它是,“整个中国体制中所没有过的经济与政治力量的新产物。”

的确,自从20世纪初期铁路开通后,伴随铁路而来的,不仅仅是各方的殖民势力,还有其背后的近代化工业生产模式。自下决心搭乘北上列车去闯关东的那一刻起,数以千万计的移民们,所要诀别的,不仅仅是熟悉的家园,同时还有延续千年的农耕社会。

自此,去往东北的移民们,不得不在这块近代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土地上,忍受着殖民化最严重的压榨。不用再去反复叙述,只要稍稍了解一点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苦难,就知道其间的艰辛。在这样的大背景中,移民们的命运只能伴随着整个区域的命运而沉浮。

发生在这三百年间的故事早已成为往昔,但这次移民潮所带来的影响却持续至今,闯关东的历程,不仅仅造就了一个新的地域群体——“东北人”,还深刻影响了东北人性格的形成。从更广阔的历史图景来看,闯关东只是恢宏的中国移民图卷中的一页。填四川,走西口,下南洋,建三线,民工潮……几千年来的一次次移民潮,书写了中国的历史,也蚀刻出中国的现实地理。闯关东,只是我们试图对此进行描绘的第一章。

三百年关东潮

自1653年的数百年来,闯关东的热潮不断冲破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绵延不已。源自流民自身渴望生存的意志和希望,无疑是移民潮最顽强的生命力,但政府的政策导向,又往往将移民潮真正推向高峰。

1938年8月15日,黄河花园口决堤后逃难的百姓

招民垦荒

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百万满人有90多万“从龙入关”,此时的东北“沃野千里,有土无人”。而中原地区由于战争,人口急剧减少,土地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气候寒冷的东北对关内农户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要守卫这块“龙兴之地”,就必须驻军,而驻军就需要有军粮。无奈之下,1653年,顺治皇帝开出了史无前例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关内人去东北。那时候,对于移民东北的农户,政府不但每人每月补助一斗粮食,还规定,每开垦出来一晌土地,另奖励六升粮食,如果能够号召他人随行,还授予官职,招到“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主簿,武授百总”,“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若是到了一百名,“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如此优渥的政策激励,使“燕鲁穷氓闻风踵至”,短短十五年后,仅奉天、锦州两府人丁就增加到1万6千余,较顺治朝增加3倍多。

可惜,这段“官情民愿”的关东移民蜜月期很快戛然而止。经过十余年的垦殖,辽东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关外生产的粮食已经能够满足当地驻军的需要。为防止关外民人过多侵害满人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宣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作废,禁止汉人移民关外。

自此,移民关外已属非法,“燕鲁穷氓”再去关东,就只能“闯”了。

封禁

自华北各地出发,经山海关,进入东北腹地,原本是一条通畅的“移民之路”,但现在却变成了充满血性和悲壮的求生之旅。严苛的封禁政策,成为横亘在“闯关东”者面前的一道无形却真正强大的“关隘”。

早期出关民人在东北各地很受欢迎。各地驻防八旗士兵,绝大多数把土地租给民人。在出关汉民的努力耕耘下,关外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特别是盛京地区,因为距关内近,气候条件好,耕地超过了一千万亩,成为关外粮仓。

反观中原地区,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益发突出,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关外流民的生活状况通过商旅或书信传回关内,使更多的贫苦百姓对东北地区充满了向往。

1715年,山东登州府门楼村周德新、周德纯兄弟正是在此背景下,踏上漫漫的关东之旅。他们是幸运的,虽然没能赶上清初招民开垦的好年景,但是他们到达的旅顺夏家村还有大片土地可以开垦,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朝廷对闯关东的移民还处于不鼓励也不驱逐的放任自流状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耕作,繁衍生息,周家不但在夏家村立足,而且日益壮大。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