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十二千石大铜人消失千古之谜

石榴果51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史料记载,秦始皇扫六合、兼天下、筑长城、通直道、书同文、车同轨、统度量,完成了他的统一中国大业后,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收缴天下兵器,冶铸了十二个重各千石的大铜人,立在阿房宫的前殿。

秦朝建国时间很短,仅15年,留存下来的史料也很有限,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铜人有多重多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怎样铸造?在什么地方铸造?是谁铸造的?又是怎样消失的?有没有重新发现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均成为千古之谜。

今年56岁的民间考古人士王根权先生历时20年潜心研究秦汉史,对“秦十二铜人”留下的千古之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计算出“铜人”重量、身高,寻找到了2230多年前铸造铜人的遗址和遗留物,以及破解出铸造的工艺与方法,并断言:“还有两个‘铜人’留在西安境内。”

凡是游览过阿房宫的人,对宫前两侧一边6个两边共12个笔直挺立的巨大的铜人塑像,一定印象深刻。据导游介绍,这些高达4人高的铜人,就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铜人”模拟品,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为拍电影留下的道具。

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干部、痴迷研究“秦十二铜人”的业余考古学者王根权研究后认为:道具“铜人”与“秦铜人”有着不少差别:其一,“秦铜人”比道具 “铜人”高;第二,“秦铜人”的服饰应是狄族等少数民族的服装,而道具“铜人”却是汉服;第三,“秦铜人”全部是男性,而道具“铜人”中有两名女性;第四,“秦铜人”没有手持乐器的艺人乐工,道具“铜人”中却有。关于秦铜人的重量,王根权认为史料中有“重各千石”、“钟小者皆千石也”、“各重三十四万斤”、“各重二十四万斤”记载。为什么会有四种数字呢?这些数字均属估计数字非确切数字,千石之说只是泛指,十二枚铜人不是一样大,也不是一样重,小者千石,大者应该大于千石。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如此计算下来,最小的一尊铜人重量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王根权认为,史料记载有三说,“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长五丈,足屡六尺,皆夷狄服……”这就是说“秦铜人”的高度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种是五丈合今13.7米;第三种可能是像高加座高,合今16.24米。根据相关资料考证,“秦铜人”当为16.24米高。

王根权介绍,根据史料记载,“秦铜人”的铭文“李斯撰,蒙恬书”,由此可知,铸造铜人应该是国家的大事。根据常识,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器物、图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随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秦铜人”的十二这个数字寓意着什么呢?王根权研究认为,古时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因此,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十二”第一层意思就寓意着 “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12”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而“秦铜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第一座和平统一纪念碑。

2000多年的秦时,能铸造80余吨的铜器实属奇迹。它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王根权研究后认为它是采用地坑法铸造的。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铸成后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秦时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范的问题解决了,铜水溶化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在殷墟安阳小屯一带,曾在冶炼遗址里发现有钳锅残片,经复原,可盛铜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铸造铜人,需要三到五千套这样的设备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设备,需要数万人操作。分散溶铜容易,统一浇铸就难了,其配合协调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料,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