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万众仰慕的状元中,既有饱读诗书之士,也不乏侥幸取胜之徒,可谓种种人物,留下种种轶闻。
一.公主力荐的状元——王维
唐代大诗人王维20岁前就遐迩闻名,且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很器重他。开元九年(722年),王维想参加科举考试,但听说状元已内定给当时很有名气的张九皋。岐王替王维出主意,让他选十篇佳作,准备琵琶一曲,五天后带他去见公主。到了这一天,王维身着锦服,同伶人一起到公主府上。岐王让王维独奏了一曲,满座动容。岐王赶紧向公主夸赞他文才更好。王维将诗卷奉上,公主读后更为惊异,说:“这些都是我平时常诵习的,以为是古人佳作,想不到都是你写的。”岐王趁机说,若能让他成为今科状元,那真是国家社稷之幸。只怕他少年气盛,得不到首荐不去应试,而听说公主已推荐了张九皋。公主笑着说,这也是别人托她的。随后对王维说:“你如果真的去应试,我一定为你力荐!”正是有了公主的力荐,21岁的王维成了这年的状元。有人说他的状元是“粉墨登场”得来的,但须知王维这一古代“公关”的后面却蕴含着他的真才实学。
二.最能自封的状元——陆康
晚唐时,有位叫陆康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陆?便跟随皇帝御驾逃到了成都。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这下可急坏了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了。然而,他转念心生一计。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更加牢靠,于是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个临时考场。虽然考试进行着,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并未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无人顾得了此事。最后,还是陆康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的任务,而且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就这样,陆?顺利地将自己操作成了状元。
三.蜜糖水滴出的状元——冯文简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冯文简在乡试和会试中都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但在殿试中,却名列第五,第一名是一个叫“马文简”的考生。那天晚上,主考官写完榜文后休息了一会儿,按平时习惯调了一杯蜜糖水,一边啜饮一边审核写好的榜文,不小心把蜜糖水滴到了榜文上但未觉察。第二天再审核时,忽然发现第一名的马文简竟变成了冯文简,这一惊非同小可。再仔细一看,原来“马”字左边的两点是两团蚂蚁。他也没多想,就把蚂蚁驱散了。不料,一会儿蚂蚁又聚了上来。于是,这位主考官就认为这是天意要让冯文简当状元。他和其他考官商量后,一致认为要顺应天意,就自作主张让冯文简当了状元。早朝时,主考官就擅改状元一事向仁宗皇帝奏明,仁宗皇帝了解原委后,居然也不怪罪,反而高兴地称赞他顺应了天意。结果,冯文简便因这两滴意外的蜜糖水高中了状元。
四.最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丁丑科的状元。他长得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一点儿都没责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笑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此后,“饽饽状元”李蟠的名声便传遍了士林。
五.记忆超群的状元——舒芬
舒芬博览群书,记忆超凡,明正德十二年(1518年)参加科考,得中鳌头。但正德皇帝看其貌不扬,打算更换状元。主考官比较正直,极力推荐,说他才华出众,且能过目不忘,引起了皇帝想对他亲自测试的兴趣,下令舒芬骑马在京城一条街上从头走到尾,然后要他把街上所有店铺的铺号按顺序一一写下来,没想到舒芬竟写得一字不差。皇帝大为惊讶,问他读了多少书,回答竟是“无书不读”。皇帝就故意为难他,让他背诵一本翰林院新编的《通书》,没想到那些考官事先得知关节,已把此书让舒芬看了一遍,所以舒芬也是背得一字不漏。正德皇帝叹服不已,于是当时便钦点了舒芬为状元。舒芬做了官后,清正廉洁,政绩甚好。
六.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毕沅中状元前只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会试后,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二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四月二十六日举行的殿试。清代殿试名次排列,书法好坏常是一个重要因素,储、童二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志在夺魁,想回寓所准备第二天的殿试,这天军机处的值班,也想请毕沅代劳。于是,他们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有非分之想了。”毕沅清楚自己字写得不好,夺魁无望,也就做个顺水人情,成人之关。凑巧的是,就在当夜,陕甘总督有一份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闲来无事,就仔细研读了一番。没想到第二天殿试时,策问的题目刚好就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而且颇有独到见地。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
七.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年间,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思谦说:“卑吏便是。”高锴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裴思谦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八.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竞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他发挥得更加出色,夺得了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九.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1398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单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复查张信、陈安等12人。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是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十.最被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很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百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不止。他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儿边的,都引以为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受人推崇,可惜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后人无缘目睹了。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