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两千年前,中国大陆上的人民,就知道在东南海滨有这个美丽的岛屿存在,战国初期成书的《禹贡》中的“岛夷”,就是台湾。汉代的“东提”,三国的“夷洲”,隋代的“流求”,都指的是台湾;但是“台湾”二字的出现是明代万历年间。清代季麒光著《蓉洲文稿》说:“万历间,海寇颜思齐踞此地,始称台湾。”
在这以前,台湾名为“台员”。“台湾”,“台员”,闽南话读音相同,由“台员”转音为“台湾”是可信的。清代徐怀祖著《台湾随笔》说:“明季莆田周婴著《远游编》载《东蕃记》一篇,称台湾为台员,盖闽音也。”
台湾与中国是不可分的,与福建更不可分,开发台湾的主要是福建人民,“台湾”二字必然是由福建话演变来的。连横著《台湾通史》说:“或曰: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为不详,乃改今名。”
闽南话读“台湾”和“埋冤”,也完全相同。“台湾”二字由“埋冤”转变而来的说法,似乎有些附会,但这一说法却可以形容大陆人民开发台湾的千辛万苦。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把台湾改为“东都”;他的儿子郑经又把台湾改名为“东宁”;清朝复名为“台湾”,建为府县,隶属于福建省。
西方人惯把台湾叫作“福摩萨”,那是由于十六世纪葡萄牙航船通过台湾海峡的时候,望见台湾景色秀丽,水手们赞呼“Formosa”福摩萨,译意为“美丽之岛”。这虽然是赞美之词,但“台湾”却依然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美的称呼。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