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的几种说法

石榴果34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感觉最有趣的段落竟都和华佗有关。先是第七十三回,说的是关云长刮骨疗毒,“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以及第七十八回,华歆向曹操推荐华佗时说的:“一人眉间生一瘤,陀曰:内有飞物。人皆笑之。佗以刀割开,一黄雀飞去,病者即愈。”从“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到“黄雀飞去,病者即愈”,感觉就像在读《西游记》,关云长就是孙悟空,华神医就是如来佛。后来知道了,这都是后人添加的,俗称“传奇化”——张翼德用男高音把人震死,诸葛亮唱卡拉ok把人吓跑也是在“传奇化”。最近出了个叫吴宇森的,也想赶这个“传奇”的时髦,先加进一段三角恋,又给刘备老婆找初恋,结果被部分群众打着《三国演义》的大旗鄙视。咳,都是给历史加佐料的人,至于吗!

民间视野里的三国真相

中国一向有着戏剧、传奇化历史的优良传统和天赋异能,三国因其特殊性尤受青睐,所谓正传、外传、歪传汗牛充栋,但说到底还是个“传”字,秘诀在于夸张和有趣,让老百姓喜闻乐见,于是刘备耳垂拖到了肩膀上,赵云一人能挑数百人,关羽参加胡须最长的吉尼斯世界大赛都能拿冠军……而真实的吉光片羽,就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和口授相传里。

如今吴宇森意图翻拍三国,自然得说道说道,因为在电影上映前,恐怕没人知道其会变成如何景象。但三国故事大家毕竟耳熟能详了,我们这里掉书袋也不是穷显摆,只是想告诉大家,故事有很多可能性,而且关系很复杂,提前做好功课是古人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的。

三国正传

魏蜀吴三国争斗的故事,以话本、戏曲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已久,其中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等未经证实的段子也是妇孺皆知,但是要说到三国故事的正传,还是晋人陈寿所写的史书《三国志》。这本书或许就是如今枝繁叶茂的三国文化之根。

《三国志》尊魏国为正统,所以只有曹操有“本纪”,刘备和孙权都只有“传”。全书共有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究其原因,比较明显的是魏国和吴国都有自己的史官,在陈寿开始写《三国志》之前,已经有独立的《魏书》和《吴书》问世,而蜀国没有史官,所以搜集资料就比较困难。但是,陈寿的父亲是汉将,陈寿自己也在蜀汉做官,师友辈都是蜀汉的大臣,听到也大都是他们的事迹,按说由他来写的《蜀书》,并不至于因为资料匮乏而只有魏书一半的篇幅。即便不提蜀国,当时尚有不少关于魏国和吴国的史书和笔记问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些素材并没有反映在陈寿的《三国志》里。

专家认为《三国志》写的简略,是因为当时魏晋的文风就是这样。据说《三国志》刚问世的时候受到盛赞,就连把它推荐为正史的理由也是陈寿写《三国志》“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大意就是说陈寿写东西虽然不像以前的汉赋大家那么华丽那么煽,但是言简意赅。当时还有人说,《汉书》没有《史记》好,因为《汉书》花了八十万字来写两百多年的事,而《史记》只用了五十万字,就说了三千年的事。比较搞笑的是,还有人用同样的理由来鄙夷《史记》而推崇《左传》。

这里面的逻辑很古怪,就如同有人说,古龙的小说比金庸的好,因为它一句话是一段,然后又有人反对说,温瑞安的小说才最好,它一个字就能占一段。

而按照我辈庸人的想法,陈寿大概是写着写着开始偷懒了。因为《三国志》和前三史一样,是私人修的,国家不给稿费,费这个力气全是因为个人爱好,这也是大多数码字的人的习惯。

《三国志》还有一个问题是,它只有纪和传,没有志和表,所以缺乏对于赤壁之战这类重大历史事件的单独描写,想知道赤壁之战的全貌,就要把相关人等的传记都看上一遍。当然,这也可能是陈寿狡猾的地方,强迫读者通读他的《三国志》。

关于赤壁真相,《武帝纪》里面写的很简单,就说曹操到了赤壁,跟刘备打仗,结果曹军突发瘟疫,曹操就跑了;《先主传》里则说,刘备派诸葛亮去联合东吴,然后周瑜和程普带着几万兵马跟刘备一起把曹操打跑了,还烧了他的船;《诸葛亮传》里面赤壁这段只有孔明智激孙权,以及指出曹兵外强中干的弱点;《鲁肃传》说,联刘抗曹是鲁肃先提出来的,不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原创;只有关于周瑜和黄盖生平的部分文字,大体说了一下周瑜分析曹兵的弱点、黄盖诈降、火烧赤壁的过程。但是到底谁献了连环计,还是未知。从这几个人的传记中看赤壁之战,你会发现《三国志》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就算对于曹兵的短处,周瑜和诸葛亮是英雄所见略同,但是第一个提出孙刘联合的人总该有据可查,结果《三国志》在《蜀书》和《吴书》里各选了一个说法。至于给赤壁之战收尾的华容道的故事,《三国志》里本来是没有的,一直到裴松之给《三国志》加注的时候,才把华容道添进去。在华容道追杀曹操的人;其实是刘备,而且他迟到了。

三国演义

如果说《三国志》是三国热潮之根,那么真正将三国故事推向社会的,还是宋朝街头茶肆的“说三分”讲史评话。

在宋朝之前,绝大多数文人乐于顺从《三国志》的观点,把魏国当成正统,而朱熹等人却认为蜀汉才是三国时期的正统,所以宋朝的“三国战事说三分”故事,开始变得扬刘抑曹。到了元代,出现了三四十出根据三国故事改编的戏曲,而且有《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两个说三国的话本面世。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以及流行的各种三国传说,按照“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标准,编撰了《三国志演义》,也就是我们说的、民间演绎版本无数的《三国演义》。

对于中国人,甚至是东亚人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无需多说的文学名著。它以宏大的气魄描述了大约从公元189年至280年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全国各地的豪杰才俊为了达成自己的霸业彼此征伐的故事。故事的主要线索,是刘备一支的兴衰。全书有名有姓的人物,至少超过一千,至于曹操、周瑜、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形象,更是丰满鲜明。人物线索细致、真实的程度,就是人物原型看到,恐怕也得感叹不已,拜服后人八卦精神和专业能力。

《三国演义》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刻画重要的历史场面,著名的赤壁之战就耗去了整整八回的文字,其中智激孙权、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献连环计、三江口大战、火烧连环船等或文或武的段落,几乎成了民间百姓对《三国演义》最深的印象,这也足以证明赤壁之战在三国故事中的核心地位。

三国外传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一个正史,一部小说,并不能囊括发生在三国英豪才俊身上的所有故事,在民间,亦有三国人物的故事流传。

例如三国时期的“投名状”故事。这个故事记载于明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大意是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先对了一下家谱,结果除了草鞋刘之外,关羽和张飞都已经成亲了。刘备看着张飞心里不痛快:关二爷一表人才,有媳妇儿也就算了,你个黑厮居然也成亲在我前头。刘备肚子里冒了个坏水,说:兄弟结义,各杀一个老婆,从此兄弟的命才是命,余者皆可杀……我没老婆,省了这道手续,你们互相把老婆杀了吧。关羽二话没说,去琢州把张飞的老婆杀了。而张飞跑到蒲州去杀关羽的老婆胡金定时,发现她已经怀孕了。一尸两命的事情张飞干不出来,于是就放了胡金定,回去谎报刘备已经得手。三个人这才结拜。

当然“投名状”只不过是《花关索传》的引子,这本书的主人公还是关羽和胡金定的儿子——花关索。花关索其实就是关索。要是看《三国志》的话,你根本找不到关索这个人——在那儿找还不如在《水浒传》是找;后者里面至少有个“病关索”杨雄。就是看《三国演义》,你也不知道关索的来龙去脉。他跟孙悟空差不多,征西的时候直接蹦出来了。《花关索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胡金定跑回娘家生了个儿子。小孩儿七岁的时候出门看花灯走失,被一个姓索的员外捡到,九岁的时候又跟一个姓花的老头学了六韬三略和一身武艺,后来问明身世,取三家姓氏为名,就叫花关索。去西川寻父的途中,花关索又先后打败了鲍三娘和王桃、王悦姐妹,还把她们三个都收了房。所以,我们到现在也不能确定,“花关索”的“花”究竟仅仅是关索认祖归宗前用的姓氏,还是用于形容或嘲弄一夫三妻的关索是个花心大萝卜。我们知道的是,按照《花关索传》的说法,在关索把名字前面的“花”字去掉之后,他在攻打西川的战役中击败了成都的守将周仓,但是这次他没有收房,而是把周仓送给他老爹当马前步将。后来关索又带着他的妻子参加了平定西南的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三国演义》在讲到蜀汉征西之前,完全没有提到关索的故事或者出身。这是《三国演义》好的地方。如果加入这种详细描写人物出身的支线情节,《三国演义》就会失去它开阔的格局,从而最多入选四大评书。而关于征西这段突然加入关索,也许是因为他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确实无可替代。在云贵一带有一种叫做“傩戏”的剧种,是从商朝的傩舞发展而来,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花关索和鲍三娘》是傩戏的主要剧目之一。而云南省澄江县的傩戏,则干脆就叫做“关索戏”。

三国歪传

《三国演义》是一本遗憾之书。全书的调子是遵从正统,但是血统纯正的蜀汉最终并没能统一三国,反倒是让司马家捡了现成的便宜。自明朝开始,读三国掉眼泪的文人就大有人在,其中实在愤愤难平者,就开始自己写关于三国人物的“歪传”。虽然不能凭此改变历史,至少可以出一口恶气。

第一部三国歪传,是明朝万历年间某无名无聊人士所作的刻本小说《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故事发生在蜀汉灭国之后,刘备的孙子刘璩带着刘备的重孙子刘曜,以及关羽的孙子、张飞的孙子、赵云的孙子、姜维的儿子、王平的儿子、黄忠家的什么亲戚等等蜀汉嫡传后代逃往北方。刘璩后来改名叫刘渊,刘曜的名字不变——熟悉五胡乱华这段历史的兄弟看到这里就会知道,这爷俩就是十六国里汉国和前赵的皇帝,要是说西晋最后是被他们所灭也不为过。

《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的作者把刘渊移花接木成刘备的孙子刘璩,倚仗的不只是两人基本严丝合缝的生活年代。刘渊自称是冒顿的后代,冒顿的老婆是汉家宗女,所以刘渊或许跟东汉皇族多少能攀成点口头亲戚。起兵反晋的时候为了名正言顺,刘渊也打出了光复汉室的旗号,甚至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作者融历史与胡扯为一炉的手法,至今仍然流行。本·金斯利今年年初有个电影叫《最后的兵团》,跟这个《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如出一辙。在那个故事里,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在亡国之后逃到了英国,一路护送他的人叫梅林,后来他生了个儿子叫亚瑟……

《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是三国的处女歪传,多半也是意淫小说的鼻祖。还有两部彻底改写三国历史的小说,虽然其中意淫的味道也相当重,但内客却各有所指,并不止意淫那么简单。一个是清末小说家陆士谔的《新三国》,一个是民国初年报纸编辑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

陆士谔的《新三国》完全是在拿清末的时局去套三国的故事。魏蜀吴三国在小说里代表了革新的三个方向:魏国高度集权,以严刑苛政的手段治理国家,后来被逼施行新政、改革官职,大权却旁落到阴谋篡位的司马懿手里;吴国是最早开通对外口岸的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都发展很快,可是过于依赖国外技术,命脉握在外国人(真正的外国人——大秦人)手里;蜀国的诸葛亮嘲笑魏国和吴国的变法,学到的都只是皮毛,最重要的是改变政体,施行君主立宪制,设上下两个议院……以此为根本,办学校.修铁路、建炮台、造汽车,最后一举消灭魏国,吞并吴国。

周大荒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反三国演义》也很稀奇。它不反《三国演义》扬刘抑曹的调调,而只反蜀汉未能统一全国的结果。全书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襄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开始改写,只是这次徐庶在诸葛亮和水镜先生的指点下没有中计,其母也被赵云接了回来。只写到第二回,刘备手下已经有了诸葛亮、庞统、徐庶三大军师和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五大猛将,从此灭魏吞吴,势如破竹。周大荒堪称刘备的铁杆粉丝,对魏国和吴国的猛将毫不手软,全书结束的时候,蜀国除了刘备和诸葛亮之外,主要人物毫无折损,魏国和吴国的猛将谋士嘁哩喀喳死了个干净,只给曹孙两家各自留了一点儿血脉。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