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消失的禁书
明朝后期的1617年,安徽歙县有个叫程明善的学者,因为笃信佛教,喜好布施钱财,经常做些塑佛、修庙等善举。一次,他在给附近一座寺庙的古佛像重新布施装金时,在佛像腹中意外发现了一部古书,这部经书叫《开元占经》,是中国古代星占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编成于唐代开元年间,编撰者是印度籍天文星占家瞿昙悉达,瞿昙氏几代人都在唐代皇家天文机构中担任要职,至于其内容则讳莫如深,其书更是毫无踪影。《开元占经》在唐、宋时代就流传极少,宋以后即无记载,到元、明时期,连皇家的司天台、钦天监图书馆中也找不到它的踪影,人们都认定这部书已经失传了。失传已久的《开元占经》重见天日,程明善和他的兄弟惊喜异常,于是他们马上传抄刻印,从此,《开元占经》流传于世,我们才得以知道它的内容。
《开元占经》内容相当丰富,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天文、历法资料和纬书,还介绍了16种历法有关纪年、章率等基本数据。《开元占经》在天文史上很有研究价值,比如其中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关于恒星位置观测的记录,保存了可能是世界最早关于木星卫星的肉眼观测记录以及记述了大量古代天文学家有关宇宙结构和运动的认识等内容。
那么这部书怎么会到民间寺庙的佛像肚子里呢?这可能是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书的原主人冒着巨大的危险将书藏在佛像的肚子里,希望几百年后它能重见天日,留传给后人。因为天文书籍属于“厉禁”,是绝对不许在民间流传的。幸运的是,发现此书的时间是在明后期。明初,朝廷对民间私习天文星占严厉镇压,轻者流放,重者杀头,而到了明后期,这些厉禁已经大大放松,传抄天文星占书已没什么大的风险了,所以它才顺利地流传于世。可以设想,《开元占经》如果提前150年重见天日,发现者就只能把书毁掉或者冒罪再藏起来,那么这部书的命运也就难说了……
两颗要命的灾星
星占著作《开元占经》的经历并非偶然,古人认为,星占学家们可以通过天象的变化推导出皇室的兴衰与君主的凶吉,所以,古代君主们把星占视为高度机密,生怕有人借天象来“妖言惑众”,危及自己的统治。星占学由此一直被皇家视为禁区,清朝以前各朝帝王都对它实行了绝对的控制,禁绝私习。而皇家天文台的星占家们则专有“国之利器”,他们通过观测星象作出的预报或者解释,常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历史。我们先来看一段故事: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攻破南京城,建文帝只身逃走,下落不明。朱棣即位,世称成祖。由于建文帝重用文人,故前朝文人多对建文帝忠心耿耿,或自尽,或被朱棣所害。但有一位叫景清的读书人却幸免于难,而且被朱棣任命为御史大夫,景清不但不推辞,反而欣然受命,天天尾随着众官一起上朝,因此被人嘲笑,但景清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
这天早晨,朱棣刚起床准备临朝,一位天文官急急忙忙的进宫禀报:“臣夜观天象,发现一颗偏红色的彗星,正犯帝星,这是大凶的预兆,说明陛下身边藏有刺客,请陛下务必做好防范。”朱棣的皇位是刚刚夺来的,屁股还没坐热,对这种预告当然十分警惕,立刻加强了上朝时的护卫力量。
临朝时,朱棣没太关心各大臣奏的是什么,而是眼睛时刻盯在大臣们的衣服、帽子、饰带上,看有没有红色的嫌疑。这时,景清走上前来,步子有些不自然,引起了朱棣的警惕,朱棣说:“你身着长袍,走路不便,何不提一提,免得跌倒。”景清一听此言,下意识的一提长袍,恰好露出了里面绯红色的裤子,十分刺眼。说时迟那时快,早有准备的左右护卫闪电般地冲上前来把景清扑倒,摁在地上。护卫们剥掉景清的朝服,一套绯红色的衣服露了出来,腰带上还别有一把短剑。朱棣质问:“携剑上朝,好大的胆子,你要干什么?”
景清喝道:“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你背叛了太祖的遗命,是地道的奸臣贼子,我要为故主报仇,可惜没能成功!”朱棣哈哈大笑道:“朕上应天命,昨夜早已有天象告警,有红客星犯帝座,朕岂会遭你等小人暗算?”随后命人割去景清的舌头,诛灭十族。
这个故事载于《明史》,实际上古代星占学所具有的的政治功能不仅体现于此。封建社会各朝各代,天文机构、天文仪器都是政权的象征,颁布历法更是“奉天承命”,是合法政权的标志,星占甚至成为王朝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程序。
《汉书·王莽传》记载了一次与星占有关的失败的宫廷军事政变。西汉末年,权臣王莽夺取汉王朝的皇位,建立了名为“新”的王朝,由于他倒行逆施、肆无忌惮,很快就搞得自己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看到各地造反愈演愈烈,有的武装已经直逼长安,京城内的卫将军王涉与人策划,决定里应外合,劫持王莽出城献给义军。参与策划者有大司马董忠,还有国师刘歆。刘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学者,是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历法家,也是朝廷的“首席星占家”。当时有一个星占师夜观天象,恰好看到一颗彗星扫过“宫室”,马上告诉他们说:“彗星扫过‘宫室’星座,刘氏当复兴。”于是几个人更受鼓舞,摩拳擦掌,准备择吉动手。
经过推算,刘歆认为政变一事“当待太白星出,乃可”。太白星即金星,其运行轨道处于地球轨道的内侧,当金星运行到太阳附近,便淹没在太阳的光芒之中无法看到,要等金星离太阳远一点时才能被看到,这就叫“太白星出”。按现代推算,金星当时是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走过,即便眼力最好的人,从金星消失到金星再次被看到也要等12天。终于,合谋的小头目中有个意志不坚定者回家把起义的事泄露给了老婆,老婆为保全家庭又去告发,于是王莽火速出兵镇压,董忠被当场杀死,刘歆和王涉见大势已去,只好自杀。
刘歆应该明白,对于间不容发、先下手为强的宫廷政治斗争来说,12天太漫长了,但他不得不相信星占的结果,听从天象的昭示。和他一样,《汉书·王莽传》的作者班固也是坚定地站在“星占”一边的,虽然刘歆失败了,但班固并没有怀疑刘歆作为“首席星占家”的造诣,甚至在书中暗示刘歆的等待是有道理的,因为书上紧接着又郑重其事地写道:“秋,太白星流入太微,烛地如月光。”同一时刻,王莽的末日也到了,他被攻人长安的军队乱刀分尸。看来,班固也认为“太白星出”的那一天就是王莽将亡的日子。
天命就是王命?
从上述的历史故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星占与统治阶层的命运密切相关。皇宫里将要发生什么事,天上就会有所反映。或者至少是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人事尤其是王事、军事都写在天上了,所谓“天命”就是“王命”。
天命靠什么被人们所知呢?当然是天象。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台称“观象台”、“观星台”、“灵台”等,这些机构也必然要由皇家把持,几乎日夜都有若干专业人员监视天空,观察各种预测到的或突发的异常天象,以随时掌握天帝对人间的昭示。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让我们得知春秋时期宋景公在遇到“荧惑守心”这一天象时,是如何挽救自己的。
荧惑即火星,古人为什么叫它“荧惑”呢?“荧”指忽明忽暗,“惑”指行踪不定,而它那火红的颜色也令人不安,所以古人把火星看成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心”指二十八中的心宿,“荧惑守心”即火星运行到心宿时恰好向回转,有一段似乎停留不动的时期。
宋景公这天上朝时,太史官禀报:“昨天晚上,下官按惯例观察星象,发现荧惑守心,这是个大凶的星象,请大王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宋景公便召集百官,问他们有什么办法。文武官员面面相觑,谁都不敢说,因为“荧惑守心”标志着君王遇祸、宫廷遭灾,怎么开口向国王解释呢?这时星占家子韦上前说道:“荧惑守心是最不祥的星象,主君王大祸。何况心是宋的分野,正应宋国。不过,大王可以通过祷告驱禳的办法,把这个灾祸转移到宰相的身上。”
景公说:“这怎么使得?宰相是助我治国的人,我若移祸给他,岂不惹天下人耻笑?”子韦说:“还有个办法,大王可于今日午时三刻登上灵台祭天,将灾祸转移给百姓。”景公也拒绝了。
子韦率众大臣一齐向景公礼拜,说:“微臣向国君贺喜,您这种情愿自己受难,也不嫁祸给臣民的德行,一定会上达天庭,天帝不但能使您免祸,而且您一定还会延寿。”果然,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发生,到了晚上,太史官陪着景公和子韦再观察天象,发现火星已经离开了心宿。
你属于哪颗星?
“荧惑守心”中的“心”如何成了宋的分野,正应宋国呢?这依旧与古人看天方式有关。在《史记·天官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换句话说,就是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域是一一对应的。每个州域在天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星宿在地上都有自己的投射范围。
天与地是怎么对应的呢?首先,我们的祖先把天空的恒星分成许多星座。这与现代天文学使用的88星座不同,现代星座多与希腊神话相联系,如大熊座、仙女座、猎户座等,与地上的事物没什么关系。而中国古代星座,则几乎完全按人间的模式重新建造了一个世界。
正统的中国星座有283个,到三国时已基本定型,这些星座有皇宫、帝王、后宫、大臣、诸侯,还有朝廷、军队、道路、河流、田园、车马、动物,甚至捣米的杵臼、猪圈、厕所等都有,总之,中国星座完全是人间事物在天上的投影。因为众星都围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北极星是“帝里”,天上的星宿无一不在帝星的统治之下,这也正是古代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在天界的反映。这些星座的划分与人间的行政体制一样,还有“条块分割”,以上所说是“条条”管理,星空还有“块块”划分,这就是星座与中华各地方区域的一一对应关系——古人称之为“分野”。
成熟的“分野”方法见于《晋书·天文志》,古人沿天上的赤道、黄道一带分出28个星座用以标志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的运行踪迹,这28个星座称“二十八宿”。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华大地就被分成“九州”,星占家就以九州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中国各州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这样,星占家占卜起来就显得头绪分明,因为哪一星宿出了问题,就说明是哪处地方有事了。
有一句成语叫“气冲斗牛”,这“斗牛”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它们对应的分野是江浙赣一带。三国后期,蜀国先被魏国灭掉,魏又被司马氏在内部颠覆建立了晋国,只有东吴还偏安江东,于是晋国决定寻找时机向东吴开战。
一天,晋国的文官武将正在谋划灭吴的方案时,星占家报告:斗、牛宿之间有紫气隐现。斗、牛的分野恰是吴国所在地,而紫气是吉祥之气,这是不是象征着吴国的兴盛?于是朝野很多人都认为不可在此时伐吴。
但武将张华却不这样认为,他分析了吴晋两国的政治形势,认为机不可失,必须马上伐吴。他的观点得到皇帝司马炎的支持,于是他作为将领之一率军讨伐东吴。结果是晋军获得胜利,孙皓投降,张华也因此被表彰和封赏,名重一时。
晋平吴之后,人们发现斗、牛之间的紫气不但没消失,反而更盛了。张华很奇怪,找到会望气观天的雷焕询问。雷焕说:“斗、牛之间的异常之气,根本不是东吴强盛的征兆,而是东吴一带地下埋着稀世宝剑,它的精气上达天庭,直冲斗、牛所致。”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