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太保欲擒“喀秋莎”之父

石榴果32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1939年初,苏联武器专家加尔高夫斯基提出了一种用纵向导轨发射16枚火箭弹的设想,以利昂契夫为首的研制小组奇迹般地将其设想变成了现实。火箭弹是由战斗部、推进装置和稳定装置三部分构成,并将新发射装置装备在一辆机动性很高的三轴载重汽车的底盘上。经试验后,1939年,将其型号定为“6m-13”火箭炮,由于它是由利昂契夫设计的,故其内部代号为“利-2”。在卫国战争初期,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共产国际”一词的第一个字母是“k”,工人们将“k”打在炮车上,作为该厂的代号。由于这种火炮威力大,因此深受战士们的喜爱。他们看见装置上印有俄文字母“k”,动情地称之为“喀秋莎”一个美丽的俄罗斯姑娘的名字。

“喀秋莎”实际上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主要方向上,以密集的火力对敌有生力量和坦克等目标进行大面积袭击和压制,射击准确简便。由于整个火炮可装在一辆汽车上,汽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90多公里,因此不等敌人反应过来,它就能很快地转移阵地。它还具有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在起伏的丘陵、难以通过的沼泽地带实施作战的能力。

1941年7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苏军同纳粹德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苏军一个火箭炮兵连的一次齐射,其声似雷鸣虎啸,势如排山倒海,一下子就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惊慌失措。

这是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在战场上亮相。

德军大本营立即下达命令:“包围利昂契夫所在的部队!不惜任何代价俘获利昂契夫!”拥有大量坦克、重炮和飞机的预备队奉命在什坦盖将军的地段集结。他们企图从两面包围这个地段,往后方空投强大的伞兵并佯装退却将苏军的先头部队引入德军防御阵地,从而把整个地区全部包围。

然而,正当德军预备队已经接近什坦盖将军的地段时,在前线的另一地段突然响起了同样的火炮声。紧接着,前线的其他地段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德军大本营连续接到各地段发来的紧急报告,对前线的态势一时搞不清楚,气得发狂,发出的指示也相互矛盾。预备队从行军路上开往新的方向,然后又返回原来的阵地。苏军则利用德军混乱之时,在三个方向上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俘获了大批德军,缴获了许多战利品。“喀秋莎”初战告捷,令德军情报部无地自容。

因为早在30年代,德军情报机关就了解到利昂契夫是一个谦虚朴实、处世谨慎的人。要想收买利昂契夫是根本办不到的。当时希特勒非常气愤,命令德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设法搞到利昂契夫的设计图纸。德国武官在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名单上发现有一个守夜人是白俄逃亡将军的侄儿,于是便派人和他接头,并对他进行了特工速成训练。最后由他偷偷潜入利昂契夫的办公室,从保险柜里取出了“利-2”图纸进行拍照,并迅速把胶卷转交给德国武官。

情报部部长卡纳利斯要求马上将胶卷送往柏林。但在送往德国的途中,胶卷不慎被小偷窃走,并交给了苏联反间谍机关。就这样,德军情报部精心策划的旨在搞到“喀秋莎”图纸的“天狼星行动”意外地功亏一篑,使德军统帅部为之扼腕兴叹。二战前夕,德国安全部门的最高首脑又召集了一次情报部门的任务协调会,要求按照希特勒的指示,恢复“天狼星行动”。这个任务转交给了盖世太保

此时,“喀秋莎”已经进入了试验阶段。利昂契夫按了一下控制钮,于是装在一条弹带上的炮弹发着柔和的沙沙声迅速送到敲开的弹槽里。一秒钟后,神奇的火球伴着凄厉的声音飞到了空中,怒吼着疾飞而去,迅速在目标区爆炸。在爆炸的深红色火焰中,出现无数的闪光点,像急速增长的火舌。火炮后座迅速恢复原位,并再次发射炮弹,就像人的动作一样。几分钟后,距离火炮5公里的射击目标全部被消灭了。在场的所有人都太激动了,竟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话来祝贺他。有一位将军走到他跟前,默默地拥抱他。他低声地,几乎是耳语地说:“谢谢!我献身炮兵25年了,但这样的奇迹至今还没有见过,没有听过,说实话,也没有想过。”

“我想,试验结束了。现在主要问题是将火炮投入批量生产。”利昂契夫平静地回答道。战争爆发后,利昂契夫请求到前线的一个炮兵旅去参加第一批出厂火箭炮的实战试验,亲自检查“喀秋莎”的战斗性能。就在此时,德国盖世太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查清了利昂契夫在前线的准确位置。一个新的阴谋正悄悄地逼近设计师。

一天晚上,利昂契夫所在炮兵旅的旅长斯维利道夫上校来到利昂契夫的住处,高兴地告诉他:“我们收到军司令部的通知,伊万诺夫州的慰问团明天来前线慰问。”

在晚宴上,慰问团的头儿彼得罗夫口若悬河,向前线的军官们介绍了伊万诺夫州的情况。

负责利昂契夫安全的巴赫麦齐夫少校察觉到,此人刻意说满口的土话和客套话,显得很做作,于是开始注意他的一言一行。

原来,此人是德国的老牌间谍彼得罗涅斯库。他的任务就是把利昂契夫活着带回柏林。柏林方面要求在莫斯科的间谍假冒军部给前线拍电报,通知苏军慰问团预计到达的时间。然后把间谍组成的假慰问团空投到苏联前线某州一个偏僻的铁路中转站。不久,他们便出现在利昂契夫所在的部队。

但彼得罗涅斯库手上并没有利昂契夫的照片,因此,他必须拐弯抹角地查清谁是利昂契夫。

彼得罗涅斯库和斯维利道夫上校谈起了苏联的新式火炮。最后,彼得罗涅斯库故作漫不经心地发问:“在方面军司令部,有人告诉我,设计师利昂契夫发明了一种非常厉害的火炮。在座的哪一位是利昂契夫?”一直暗暗地盯着彼得罗涅斯库、并且细心听他说话的巴赫麦齐夫不等别人回答,就突然插话说:“哦,我就是利昂契夫。”

彼得罗涅斯库立刻起身来到巴赫麦齐夫跟前,兴奋地说:“亲爱的,能认识您真是太荣幸了。”两人聊了一阵子,彼得罗涅斯库对巴赫麦齐夫说:“利昂契夫同志,我们明天就回去了,您要回莫斯科吗?”巴赫麦齐夫迟疑了一下,突然站起来说:“好吧,咱们一块走,一言为定。”

晚宴结束后,巴赫麦齐夫找到了斯维利道夫和利昂契夫,他说:“我怀疑‘慰问团’可能有诈。让我冒名顶替利昂契夫,和他们一起回去。”第二天早餐后,巴赫麦齐夫和“慰问团”的成员登上了一辆军用敞篷汽车出发了。

几分钟后,斯维利道夫的副官拿着方面军司令部的密电跑过来报告:“现已查明,伊万诺夫州的‘慰问团’是德国情报机关派来绑架利昂契夫的间谍小组。”斯维利道夫马上派出三架飞机沿着“慰问团”可能驶往的道路上搜索。最后查明,“慰问团”在通往贝琴涅戈沃的公路上失踪了。

离开旅部后,彼得罗涅斯库的汽车在荒野上疾驰,当汽车驶进一片森林时,彼得罗涅斯库让司机停车。他跳下车,把他认为最可靠的老工长叫到自己的跟前,低声地说:“该行动了。我把司机干掉,你要想办法使‘利昂契夫’暂时保持安静。”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棉花和一个药瓶,将棉花蘸上药水后,把它交给了老工长,并叮嘱说:“当我开枪时,你就将棉花塞进他的鼻子里。”

彼得罗涅斯库拔出手枪,对准司机脑后开了一枪,几乎是同时,老工长从后面扑向车里的巴赫麦齐夫。

巴赫麦齐夫毕竟是个反间谍的老手,受过专业训练,反应极其敏捷。不等老工长将棉花塞入他的鼻里,他一挺身冲老工长就是一拳,然后跳出汽车。不料彼得罗涅斯库从侧面袭来,冷不防将他绊倒。

其他几个德国特工一拥而上,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巴赫麦齐夫很快就失去了知觉。彼得罗涅斯库向他的同伙解释说:“现在,利昂契夫在我们手中,为了不让苏联军方找到,我们必须利用这里的弹坑制造一个车毁人亡的假象。”布置好假现场后,彼得罗涅斯库等人抬着巴赫麦齐夫向森林深处走去。

他们走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个僻静的林间旷地。附近不见人烟,而林间旷地可用于降落飞机。于是,彼得罗涅斯库迅速打开无线电发报机,请求军方迅速派一架六座运输机前来接应,并告诉了他们所在森林的方位。就在彼得罗涅斯库自以为得计的时候,苏联反间谍部门正紧张地侦破“慰问团”失踪案。几天前的一个深夜,在距莫斯科100多公里的克林地区捕获两名穿便衣的德国间谍。在一个间谍的口袋里发现一个上面记着一串密码符号的笔记本。苏军侦察人员破译出“索柯尔尼克……17……纳塔里·米哈伊洛弗娜”等内容。两天后,侦察机关找到了纳塔里·米哈伊洛弗娜,她住在索柯尔尼克郊区的一条林间小路旁,门牌号是17。

莫斯科反间谍机关精通德语的拉尔采夫审讯了她。她供认了这次行动的全部计划。

拉尔采夫将审讯结果很快报告给了“克格勃”总部,而集团军侦察部门也将巴赫麦齐夫冒名顶替利昂契夫被劫走,并且很可能要越过前线的情况报告了莫斯科。“克格勃”总部当即决定派拉尔采夫飞往前线的贝琴涅戈沃机场;派数十架战斗机封锁前线空域,以便迫降当夜越过前线的德国飞机。

当时彼得罗涅斯库已接到德国情报站的来电:“23点40分,飞机去接你们。”

夜里12点左右,一架飞机从前线方向飞来,彼得罗涅斯库立即下令点燃信号标志。不一会儿,飞机稳稳地降落在林间旷地上。驾驶员走下飞机,和彼得罗涅斯库用德语低声交谈。驾驶员从口袋里掏出一封公函交给彼得罗涅斯库。这是关于奖给他铁十字勋章的命令。

或许是回国心切,或许是出于对苏联的恐惧,他一拿到获奖命令,便率领“慰问团”登上了飞机,愉快地踏上了“覆灭”的征途。

夜里1点多钟,飞机降落在一个机场,飞机的门刚一打开,心花怒放的彼得罗涅斯库和其他的德国间谍便迫不及待地跳下飞机,直到苏联反间谍人员一拥而上,将他们捆了起来,彼得罗涅斯库才如梦方醒。原来,接彼得罗涅斯库的驾驶员正是侦察员拉尔采夫。他那流利的德语、颁发奖章的命令以及他驾驶的这架飞机,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纵横谍海20多年的彼得罗涅斯库。

柏林的希姆莱预感到情况不妙,他一再要求向前线情报站发报:“彼得罗涅斯库是否到达?利昂契夫状况如何?速回电……”三天后,他们终于收到了令他们心碎的回电:“‘慰问团’全军覆没,利昂契夫已返回莫斯科……”一场绑架“喀秋莎”设计师的间谍行动就这样以纳粹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