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露(1907—1982),原名胡寿楣,又名胡楣。山西省右玉县人。女诗人,著名的红色女特工,曾与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因家贫自学完中学课程,1927年到 1928年,先后在上海法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上海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左联”。曾在中国诗歌会创办的《新诗歌》月刊任编辑,诗作《太平洋上的歌声》蜚声当时上海文坛。有“女诗人关露”之称。电影《十字街头》中那首脍炙人口的“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郎里格郎里格郎,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就来自于她的手笔,这种广博豁达的歌曲为她赢得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喜爱。除了创作之外,她还翻译了高尔基的《海燕》、《邓肯自传》等许多日后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1939年冬至 1945年,她受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以此作掩护,收集日伪机密情报,并积极组织策反,曾成功策反 76号特务头子李士群,功勋卓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因病由苏北转到大连疗养。1946年病愈后,被分配到苏北建设大学文学系任教。从 1947年秋到 1951年秋,先后在大连苏联新闻局、《关东日报》社、华北大学第三部文学创作组和电影局剧本创作所工作。
自 1955年至 1976年,曾受潘汉年事件牵连,两次入狱,达 10年之久。1980年后,因患脑血栓症,全身瘫痪。1982年 12月 5日在北京家中吞药自杀。
关露的外祖父是一位没落的封建官僚,由于赌博赢了钱,输家没钱还债,就把自己的女儿徐绣凤嫁给了他的儿子胡元陔。之后,胡元陔的两个女儿胡寿楣、胡寿华相继出世,这就是以后的关露和胡绣枫,关露是胡寿楣在开始文学创作时用的笔名,胡绣枫是妹妹为了纪念母亲而改的名字。
关露的父亲在她 8岁的时候,死于中风。
关露的母亲徐绣凤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丈夫死后,她独自负担起两个女儿的生活和教育,关露和妹妹在母亲的教育下,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看了很多的进步小说,这为关露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徐绣凤做了当时的大学问家张百熙家里的教师,可见她的学问应该是不浅的。假如她能够一直陪着两个女儿读完大学,陪着女儿嫁人生子,那么关露和妹妹的一生,可能会走得顺畅一些,可惜她却在关露 15岁那年因病去世了,关露不得不和妹妹相依为命。
可是,姐妹俩的年纪太小了,这么小的年纪根本无法独立谋生。由于父亲原配的儿子把父母留下的大部分财产抢去了,姐妹俩只能凄苦度日。
好在她们的二姨收留了姐妹俩。关露一天天长大了,她脸庞圆润,身材适中,皮肤白皙,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关露的二姨很想让关露嫁一个好人家,作为家长,这种想法是没错的,谁都希望自己的晚辈生活得富裕一些。于是在熟人的介绍下,一位银行经理被介绍给了关露,可是,关露不愿意去相亲,她很想继续求学,母亲好学求上进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影响了她,母亲生前认为儿女们只有上学读书,未来才有出路。
关露逃婚了,她带着妹妹,去了上海读书。所幸她们遇到了进步人士刘道衡,刘道衡对于关露的遭遇很是同情,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抗拒家庭逃过婚,他毫无条件地负责起关露和妹妹的日常生活,还送她们去了学校读书。
可以说,刘道衡是让关露姐妹一生发生转机的一个人,在他的影响下,关露姐妹懂得了国民党的腐败和黑暗,从而走上了追求光明道路。
在刘的资助下,关露姐妹读完了法学院,后来,关露又完成了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的深造。妹妹胡绣枫则转学到了法政大学,在那里,她遇到了和自己共度一生的爱人刘剑华。
刘剑华是一位进步的教师,胡绣枫和刘剑华结婚的时候,没有办理任何的手续,也没有请证婚人。他们思想一致,感情深厚,他们认为,这比起办一张形式上的结婚证要好得多。
妹妹的婚姻,让关露的心里起了波澜,她祝福着妹妹,也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
关露一生没有嫁人,可是她的性格并不孤僻。她是一个性格开朗、直率、活泼的女人,她热爱共产党,仇恨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的兽行;她内心火热,并且把这份火热传递给了她身边所有的人;她用火一样的热情写诗,写小说,鼓舞受封建压迫的妇女站起来。
像关露这样有才情的美貌女子,身边围绕的男子应该是不少的。她也有过浪漫的幻想,跟所有的女孩一样,她希望遇到一位懂得浪漫、懂得诗情画意的男人,她希望自己的恋人是英俊的、爱国的、有抱负的。
在她进入南京中央大学的时候,的确遇到了这么一位“才子”,他风流倜傥,会给关露写动人的情诗;他有抱负,希望以后出国留学,学成后
回国任教;他对关露关心备至,无比痴情……
这个人叫刘汉卿,长得相貌英俊,是很多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而且他还很会哄女孩子,关露一到学校,他就注意到了这个眉清目秀的女孩,他殷勤地充当引路人,把南京各处的风景介绍给关露。
刘汉卿用他的浪漫诗句和殷勤的恭维,渐渐获取了关露的爱情,关露渐渐爱上了刘汉卿,她憧憬着和刘汉卿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