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智盗《兰亭序》

石榴果29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27年,唐太宗在玉华宫的含风殿里去世了。临死以前,他躺在床上,拉着太子李治的手,气息奄奄地说:《兰亭集序》,你一定要把它和我同葬。”

就这样,唐高宗遵照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遗嘱,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真迹装进了唐太宗的棺材,一块儿埋进了昭陵。 文/ 佚 名 图/刘启华

唐太宗是个书法家,特别喜爱书法艺术。他在处理完国家大事以后,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刻苦地练习书法,并且从全国各地收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这天,唐太宗在大明宫设酒宴。

唐太宗在酒宴当中,乘着酒兴,挥笔在屏风上写起了飞白书。飞白,也叫“草篆”,是一种书写方法非常特殊的字体,笔画中丝丝露白,如枯笔写成的一样。相传,东汉灵帝时期修饰鸿都门,工匠们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启发以后,创造出了飞白书。唐太宗经过勤学苦练,写的飞白书的确笔力遒劲,意境空灵,引起了大臣们的一片喝彩,一个个都来向他请教。唐太宗放下手中的毛笔,得意地说:“学习书法,不是一写就能成功的,应该长年坚持不懈。凡是技艺,没有学不成的,只是人们不能够专心精研罢了……我临摹古人的书法,绝不要求表面上相似,而是要学习古人的骨力,等到学到了骨力,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大臣们听了,非常同意唐太宗的见解。可是,唐太宗说着说着,不再得意了:“我李世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却不能得到王右军的《兰亭集序》,这不能不说是我平生的一件非常遗憾的大事情呀?”大臣们听唐太宗这么一说,心里都暗暗地记住了。酒宴结束以后,他们就悄悄地派出手下人到全国各地寻找《兰亭集序》。

王右军就是王羲之。

公元335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谢安等40多个文人聚集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一边饮酒,一边吟诗。王羲之乘兴写下了《兰亭集序》,相传一共有28行、324个字。王羲之后来又写过好几次,可是都觉得没有那次写得好,所以显得更加珍贵了。到了唐朝的时候,这件作品传到了智永和尚的手里。

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唐太宗手下的那些大臣们打听到,智永和尚没有后代,只有一个特别亲近的徒弟叫辨才。人们觉得,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真迹一定在辨才和尚的手里,就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唐太宗。唐太宗一听,特别高兴,立刻写下了一道诏书,命

令辨才进宫。

辨才和尚来到皇宫里,走到唐太宗面前,深深地行了一个大礼。唐太宗微微一笑,同时用眼睛不停地看那个屏风,他这是想引起辨才和尚的注意,好把话题引到书法上来。可是,辨才和尚装出一副老眼昏花的样子,什么也看不清楚似的,只是盯着手里的茶杯。没办法,唐太宗只好说道:“老禅师,你看这屏风上的字怎么样啊?”

听见唐太宗这么问,辨才和尚只好抬起头,仔细地看了看那个屏风。辨才和尚毕竟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不由自主地说道:“好?这些字写得确实笔力遒劲,飘逸俊秀,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真谛呀。可叹?可佩?”唐太宗一听,连忙说:“老禅师实在是过奖了。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千方百计把他的书法买到宫中。就连模仿他的赝品,我全都用重金买来了,为的是四海来聚,八方献宝。现在,我已经有很多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了,只有我最仰慕的《兰亭集序》一直没有找到,这成了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辨才和尚一听,没有表情地跟着说了一句:“的确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人们都说,这件书法作品流落到了江南一带,不知道老禅师听说过吗?”

“陛下,我年轻的时候,确实听说过这件事情,只是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早就忘记了,更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了。”

“老禅师的师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人们都说《兰亭集序》就在他的手里,不知道是真是假呀?”

“确实有这种说法。”

“那么,他一定存有《兰亭集序》的真本啦?”

“陛下?以前我侍奉先师,还真的看见过他有一本什么《兰亭集序》,可我并没有留心呀。自从师父不在了以后,早就不知道它到什么地方去了。”

唐太宗一看根本问不出个名堂来,只好让辨才和尚回江南去了。

唐太宗并不灰心,继续派人到江南去查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真迹的下落。可是,他怎么琢磨怎么觉得《兰亭集序》就在辨才和尚那里。后来,唐太宗一连三次把辨才和尚召进皇宫,想尽各种办法,问《兰亭集序》的下落。辨才和尚却一口咬定,他的确不知道《兰亭集序》流落到了哪里。大臣房玄龄说:“陛下,臣推举一个人。您如果派这个人去,一定能找到《兰亭集序》。”唐太宗一听,急忙问道:“快说,这个人是谁?”房玄龄回答:“这个人叫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子,现在是监察御史。这个人可以说足智多谋,他去了一定成功。”

唐太宗赶紧把萧翼叫进皇宫,命他去辨才那里寻觅。

萧翼离开皇宫,化装来到永欣寺。恭恭敬敬地敲了敲屋门。辨才和尚打开屋门,看了一眼萧翼,问:“施主,你有什么事儿吗?”萧翼赶紧深深地行了个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名叫萧翼。因为久仰永欣寺的大名,早就想前来参拜,只因家中贫苦,一直不能如愿。今天,我变卖了家里的蚕种,换了一些路费,才能来到这里。天热路远,我走得口渴,想求师父赏一碗水喝,不知道行不行呀?”辨才和尚立刻给萧翼端来一碗茶水。

萧翼谢了谢辨才和尚,一口气喝完那碗水,却不急着走,又向辨才和尚请教起寺院里的壁画来。

俩人聊着聊着,直到太阳落山。

萧翼离开永欣寺,到一个小镇子上,找了一家小旅店住了下来。

就这样,萧翼隔上那么三四天就到永欣寺去一次,每一次他都跟辨才和尚饮酒做诗,而且一次比一次投机。后来,看守寺院大门的小和尚早就把萧翼当成辨才和尚的好朋友了。

日子过得很快,半个月以后,萧翼看看时机差不多了,就开始动手了。这天,萧翼跟辨才和尚又是一边饮酒,一边做诗,非常高兴。几杯酒下肚以后,萧翼拿出来一幅先辈梁元帝的书法作品,叫做《职贡图》。辨才和尚一看,那书法字体遒劲,清峻峭拔,不由地连连说着:“好,好,太好了!”接着,他和萧翼谈起了书法艺术。萧翼看到辨才和尚这样喜爱这幅《职贡图》书法作品,就慢条斯理地说:“老禅师呀,这《职贡图》还不是最好的。弟子这里还有祖先传下来‘二王’的楷书书帖呢?”辨才和尚听了,盯着他急忙问道:“什么,你是说‘二王’的真迹?如今在什么地方呢?”萧翼说:“弟子把它放在客店里边了。”

辨才和尚一听,眉头微微一皱,用叮嘱的口气说:“萧施主,那‘二王’的书法真迹是无价之宝呀,千万不能随便放在什么地方。万一要是丢了,你怎么对得起祖宗呀?”

“老禅师,多谢您老人家的指教,弟子一定牢牢记住。”

“哎,萧施主,你明天能不能把‘二王’的书法真迹带来,让我看一看呀?”

“可以,可以?弟子明天就把它带来。”

第二天,萧翼来到永欣寺,拿出了“二王”的书帖,说:“老禅师,您老请看吧。”辨才和尚急忙洗干净了双手,这才小心翼翼地打开法帖,仔细地看了起来。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说:“没错,这是‘二王’的书法真迹。不过,这真迹并不是‘二王’书法真迹里边最好的。我这里也有一件真迹,那才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呢。”

“老禅师,您老人家说的是什么法帖呀?”

“王右军的《兰亭集序》。”

萧翼一听,高兴得差一点儿没蹦起来。可是,他表面上却装出有些不太相信的模样,微微一笑,说道:“老禅师?王右军的《兰亭集序》经过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真迹怎么会保留下来呢?怕是别人临摹的吧?”辨才和尚急忙说:“我手里的《兰亭集序》是我亲手从智永师父那里接过来的。智永师父在临终以前,把我叫到身边,亲手把这传世之宝交给了我。为了不辜负师父的心意,我一直把它精心地保管着。”

辨才和尚说到这儿,萧翼还是装作不相信的模样说:“老禅师,我听说当今的皇上都特别想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可就是没能得到。它怎么会落到您老人家的手里呀?”辨才和尚笑了笑,得意地说道:“萧施主,你看看就知道了。”

辨才和尚从房梁上格外小心地拿下来一个箱子。他轻轻地打开箱子,露出用绢包着的一个包裹,解开一层一层的绢,才露出一卷纸。辨才打开纸卷,展现在萧翼面前的就是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的书法真迹。萧翼的心里“怦怦”直跳,连忙说:“老禅师,您为什么不临摹这《兰亭集序》呢?”辨才和尚一听,显得很高兴的样子,看了萧翼一眼,说:“看起来,知道我心思的人,还是萧施主呀?好,咱们从现在就开始临摹?”说着,辨才和尚拿出纸笔墨砚,立刻就和萧翼临摹起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从那儿以后,辨才和尚就跟萧翼每天把《兰亭集序》和萧翼带来的“二王”书法真迹放在桌子上,一块儿临摹。

从此,萧翼经常到永欣寺里来。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他就像平常那样来到了永欣寺。守门的小和尚对他说:“萧施主,我家师父今天没在寺院,到严家做法事去了。”萧翼说道:“噢,原来是这样。我昨天把一封信忘在老禅师的屋子里,我拿了就走。”小和尚连想都没想,就打开大门:“好,萧施主那就请进吧。”

萧翼走进辨才和尚住的屋子,找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真迹,慢慢地走出了永欣寺。他走了不远,立刻飞快地跑了起来,生怕这时辨才和尚回来发现丢了《兰亭集序》来追赶他。

萧翼连夜赶回长安,走进皇宫,把《兰亭集序》和借用的“二王”书法真迹一块儿交给了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一看,自己日思夜想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真迹终于到了手,高兴得连嘴都合不上了。他立刻传下圣旨:提升萧翼为员外郎,加五品官,赏赐一只银瓶,一只金缕瓶,一只玛瑙碗,碗里装着七粒珍珠;还赏赐给他两匹好马,两处宅院。房玄龄推举萧翼也很有功劳,赏给他千段彩锦。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以后,整天地临摹。他还叫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临摹《兰亭集序》。

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27年,唐太宗在玉华宫的含风殿里去世了。临死之前,他躺在床上,拉着太子李治的手,气息奄奄地说:“《兰亭集序》,你一定要把它和我同葬。”

就这样,唐高宗遵照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遗嘱,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书法真迹装进了唐太宗的棺材,一块儿埋进了昭陵。

从此以后,人们再也看不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真迹了,再也看不见这件稀世国宝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兰亭集序》,全都是历代书法家的临摹本。

选自《书市周刊》2000年6月12日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