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下诏定礼

石榴果24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礼乐是皇帝祭天地众神、祭祖先以及朝廷吉凶等大事必须遵循的规则。自孔子以来,儒家以议礼乐为专掌,积累起繁缛的学说,朝廷采用它,与实际政治并无关系,背弃了它,却不成其为中国皇帝。非汉族人做中国皇帝,对汉族传统礼乐,只能加入一些本族的旧惯例,不敢有较大的改变。如果改变较大,就会被看做“异类”而遭受反对。所以,礼乐有精神上的作用,任何封建朝代都得加以重视,杨坚从来不喜欢儒学,但对礼乐的重视并不能例外。

东晋和南朝,虽然偏安在长江流域,北方占据者却不得不承认南方是华夏正统南齐高级士族王肃逃奔到北魏,魏孝文帝极为敬重,请王肃为魏兴礼乐、定制度,尽量模仿南朝。北齐后主高纬,令薛道衡与诸儒修定五礼,按当时儒学水平来说,大概齐礼仅次于梁礼。至于苏绰、卢辩为宇文泰所造的周礼,在南朝和山东儒生心目中,只是一些陋儒的杜撰,距离正统礼乐甚远。隋初,宫中太常雅乐与“胡声”并存,杨坚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号召,当然要废弃周礼,依照梁礼及齐礼来修定隋礼。

公元581年,杨坚下诏,祭天祭祖时冕服必须依照《礼经》。所谓依照《礼经》,就是采用北齐冕服。公元585年,杨坚命礼部尚书牛弘修五礼(吉、凶、军、宾、嘉),成书一百卷,下诏行新礼。牛弘等人不懂音乐,议定雅乐,积年不成。公元589年,灭陈,得南朝旧乐器及乐工。杨坚听南朝乐,赞叹说:“此华夏正声也。”牛弘奏称中国旧音多在江南,梁、陈乐合于古乐,请修补以备雅乐。魏、周乐杂有塞外声音,请停止演奏。公元594年,雅乐成。杨坚时先定周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等七部乐,此外还吸收了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外来音乐。到杨广时,又增定为九部乐,即: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实,杨坚并不懂得礼乐,这样做,目的在于从南朝接收华夏正统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