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铁面无私

石榴果21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清官和贪官总是相对存在的。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给了每一个人走出不同人生道路的可能。有的人选择了做为了一己私利而祸国殃民的贪官,而有的人则选择了做贴近人民的廉洁守法的清言。包拯就是后一种人,他那铁面无私的“包青夭”的形象几乎是家喻户晓。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公元999年,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包拯自小严守父教,刻苦读书,28岁时考中了进士,由此登上了仕途。包拯做过多任地方官,还担任过权知开封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多种重要职务。因为他曾被授予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等官衔,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包待制”“包龙图”。在包拯的宦游生涯中,有许多品行是当时的官吏所难以具有的,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刚直不阿、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包拯的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仅仅是出于对宋朝统治安危的优虑,还出于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他反对“诛求于民无纪极”,要求宋仁宗“恤生灵之重困”。为此,他多次为民请命,要求朝廷免去各种无名科敛,赈济受灾百姓,不要派苛虐刻薄的人当转运使等职务,以免骚扰百姓。他对残害人民的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宋仁宗庆历初年,包拯调到端州任知州。端州地处岭南,是有名的端砚产地。原来的知州每年都要百姓用极好的端砚为皇帝上贡,此外,还多要数十倍的端砚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到任以后了解到制砚工匠制作端砚从勘察、采石到加工成砚台要花费许多血汗,知州向百姓大量征收端砚,便增加了他们的劳动,造成了人们没完没了的负担。好多老百姓都被搜刮得揭不开锅,吃不上盐。包拯亲自清点了仓库里的端砚,又命令书吏把历年使用端砚和支付砚工的工钱,以及官绅贪污的事实都讲了一遍。然后明确规定:凡是州中官吏士绅贪污的端砚,一律交归府衙;砚工的工资由州府付给,不得向百姓摊派制砚赋税;库存端砚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几年后,包拯离开端州时,没有带走一只端州名砚。

包拯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还要求自己的亲属和子孙后代都不许做贪官污吏。包拯在做庐州知府时,接到许多合肥县人状告包拯的舅舅抢占民田,横行不法的状纸。包拯问合肥县县令:“这些案件为何不审理?”县令说:“那些人都是无理取闹,我已经命人把他们赶跑了。”包拯听了很生气,他厉声说道:“你怎知是无理取闹?身为县令,你当为民做主!你不查案情,反把告状的人都赶跑了,理应将你查办。姑念你是初犯,暂且放过,你现在要加紧审理。”县令心情矛盾,按法就该逮捕包拯的舅舅,这岂不伤了包拯的面子?他吞吞吐吐地说:“包大人,这案子就算……”“你无法审理,可将此案报到州里。”说罢,包拯转身离去了。数天之后,包拯派捕快将舅舅缉拿归案,亲自审理。他把平民百姓送来的状纸一份份都摆在面前,又令衙役找来原告和证人,然后让衙役将舅舅带上大堂。舅舅抬头一看,坐在堂上审他的竟是自己的外甥,气得扑上前去要打包拯,立刻让衙役拉开了。但舅舅嘴里还在骂包拯不仁不义,包拯怒喝道:“大胆罪犯,你为非作歹,扰乱乡里,不但不老实认罪,反辱骂本官,是何道理!拉下去,打!”衙役们立刻将舅舅拉下,重打四十大板。从此,他那些亲戚们再也不敢仗势胡为了。

包拯不仅自己不徇情枉法,在朝中做官,也以立朝刚严,不畏权贵而著称。他一再弹劾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说他扰乱法纪,说他是“清朝之污秽,白昼之鬼魅”,并说宋?仁宗重用张尧佐有“私昵后宫之过”。宋仁宗只得说:“关于张尧佐的事,待肤召见文宰相再做商议。”包拯早知文宰相与张尧佐素有旧交,但他仍然不顾压力直言进谏,仁宗最后只得再下诏书,免去张尧佐的职务。与包拯同时代的著名学者司马光,在他的著作中就曾经记录了当时京师人民关于包拯的歌遥:“关节(贿赂之意)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要求改革弊政,反对因循守旧,尤其是他不畏强暴、除暴安良,敢于为民请命,是符合当时的人民愿望的。后来,皇帝正式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他因为积劳成疾,一直没有接受这个职务。公元1061年,包拯因病重辞官为民,回到了合肥老家,第二年冬就病逝了。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