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被印度人尊称为“圣雄”的甘地。他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869年,甘地生于印度西部波尔邦达一个土邦大臣之家,家里很富有,再加上他们都信奉印度教,于是就经常救济穷人,这使得小甘地从小就喜欢助人为乐,深得乡里人喜欢。
甘地13岁时,与一个同年女孩结婚。其后,家人送他到伦敦学习法律。他在伦敦读了三年书,通过了法律考试,返回印度,并担任律师。不久,有公司请他到南非办一件诉讼案。这时,在南非发生了一件令他感觉极受屈辱的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公司为他买了到南非联邦行政首府普列多利亚去的头等车票。甘地刚刚在头等车厢坐下来,有个欧洲白人也走了进来,这个白人一见到有色人种,尽管其衣着是英国式的,仍怒气冲冲招来车长,责问他为什么要白人与“臭苦力”同乘一节车厢,还霸道地命令甘地滚出车厢,甘地对气歪了鼻子的白人只是冷冷一笑,仍稳稳地坐着。
当列车驶到下一站时,那个白人竟叫来警察不由分说地把甘地驱逐下车。后来,甘地回到印度,组建了国大党。甘地回忆说:“这是我生平从未受过的侮辱。我的积极非暴力行动就从这天开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具体内容有:辞去英国人授予的公职和爵位;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不买英国公债,不在英国银行存款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甘地的领导下迅速在印度扩大,受到亿万印度人民的支持,从此,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代替了枪炮,沉默取代了充满血与火的反抗斗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人类横遭暴力蹂躏之时,一次次这样的斗争,成了印度人民反殖民主义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高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强烈不满。甘地这时已60多岁,仍然身体力行,反抗食盐专营法。他带领一群人,从印度北部阿默达巴德城修道院出发,步行向南,到海边煮盐。
一路上栉风沐雨跋山涉水,甘地却毫不在意,沿途向经过的村庄村民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的思想。24天后,跟随他到达海边的群众已有上千人。
甘地和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每天清晨,他们先在海边祈祷,然后,打来海水、蒸煮、分馏、过滤、沉淀。劳动是艰苦的,对于由于多次进行绝食斗争而疾病缠身,此时已是60岁开外的甘地来说更不轻松,但他自始至终参加劳动,一直坚持了三个星期。
甘地的“食盐进军”行动,在全印度迅速得到响应,全国各地群众纷纷开始自制食盐。并且掀起了反抗热潮,罢工,罢课,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殖民当局惊慌失措,马上派兵镇压,甚至逮捕了甘地。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举国沸腾,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数万名自愿者要求与甘地一同坐牢。不久,各地就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宣布独立,建立了自治政权。
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正脱离“非暴力”的轨道,走向暴力革命。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
1931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协议:规定国大党停止不合作运动,政府方面停止镇压。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艾尔文协定》。
《甘地—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但协议已签,人心已涣散,其余坚持斗争的人都遭到了无情的镇压。从甘地的愿望来说,他不想看到暴力和流血事件发生,坚持以“非暴力”形式斗争,因而签订了这一协议。可这与他为之奋斗的印度独立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以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了。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1948年1月30日,这位被印度人民誉为智慧的“玛哈德玛”(译为圣雄,指伟大的灵魂,有智慧的伟人。)永远地走了。这天晚上,印度半岛上通常看到的缕缕炊烟不见了,人们停止举炊,如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拥向新德里,向这位英雄做最后的告别。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