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石榴果73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北通地中海,南通红海,是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线。每天有上亿吨的货物在这里通行,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航道”。

远在古埃及时的中王国时期,人们就开凿了沟通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它北段是利用尼罗河的支流,中段是一个大湖泊——大苦湖(现在叫戈尔柯湖),埃及人只在南段开凿了一段很短的运河,由克莱斯马港(现在叫苏伊士城)通入红海,这是苏伊士运河最古老的前驱。其后,苏伊士运河几经修浚和废弃。

17世纪中叶,一些欧洲殖民主义者就扬言要征服埃及,以打开通向东方所有国家的门户。1798年,拿破仑征服埃及。在仔细察看埃及的地理位置后,他认为开通一条运河,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成一体十分必要。因为这样既可以直接攫取印度和远东的财富,又可以切断英国与东方殖民地的联系,削弱它的实力。为此他亲自带领专家对苏伊士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由于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拿破仑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

19世纪,法国为加强在中东的势力,并在印度洋争夺霸权,对开凿苏伊士运河特别热心。1845年11月,法国人勒塞普斯终于说服埃及总督赛义德同意开凿苏伊士运河,并取得开凿运河的租让权。

随即,双方签订了《关于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合同规定,从运河通航之日起,租期99年,期满后归埃及所有;埃及无偿提供开掘运河所需的一切土、石、劳动力;运河是埃及的一部分,运河公司是埃及公司,受埃及法律和习惯所制约。

这份合同生效后,1859年4月25日,勒塞普斯组建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正式开凿苏伊士运河。

由于当时施工手段的落后,要开凿这样长的运河绝非易事。埃及人民冒着酷暑,忍饥挨饿,从事繁重的劳动。据统计,在运河开凿过程中,共死去劳工12万人。所以说,苏伊士运河可以说是埃及成千上万劳工用血汗贯通的。

经过10年的艰苦劳动,1869年11月,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10年间,埃及民工共挖土7400多万立方米,通行前耗资4亿多法郎。通航后的苏伊士运河总长达到190.25千米;深为22.5米;允许通过的船只最大吨位为21万吨;满载油轮限速13千米/小时,货舱船限速14千米/小时。

以上性能的这些数据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而且航道极为安全,事故发生率几乎为零,并且可以昼夜通航。

随着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公认,对苏伊士运河管理权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从法国对苏伊士运河的独霸,到英、法两国共管,再到《君士坦丁堡公约》的签订,规定所谓的“一切国家在任何时候对苏伊士运河均可自由使用”,经历了近10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一直为列强所把持,埃及人则对此无可奈何。

直到1956年,埃及人才将运河收归国有,并且击败了英法和以色列的联合进攻,捍卫了运河主权。但到了1967年,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埃及被迫关闭运河。6年后,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部分领土,1975年又重新开放运河。苏伊士运河历经沧桑,最终回到了埃及人手中。

苏伊士运河至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条连接欧亚非的交通大动脉。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