镭,是一种亮晶晶的稀有天然元素,自身能够发光发热,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元素是由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的,居里夫人因此被称为“镭的母亲”。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童年的玛丽娅对学习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为了多挣点钱,能让自己和姐姐出国读书,她,一个18岁的姑娘选择了远离亲人、家乡去独自谋生,将要去过完全孤独的日子,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远行,但为了心中的目标,她别无选择。
1891年的冬天,玛丽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冷,但在她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学学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呢!
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
起初,玛丽住在德意志的姐姐家。姐姐、姐夫待她很好,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自己经济上的困难也小了些,但是在那里不能专心用功。姐姐、姐夫是医生,常有病人、朋友来访,姐夫又喜欢弹钢琴,夜间找上门来的病人的铃声常把她吵醒。
另一方面,那里离学校太远,路上太浪费时间,而且往返车费也是一笔开支。一番思量后,玛丽毅然决定搬家,她在学校附近的拉丁区租了一间房子,这是一家6层楼房的顶阁,又窄又暗,但是很安静,房租也便宜。学习环境有了改善,生活环境却更艰苦了,冬天时房子里很冷,而玛丽的被子又很薄,为了取暖,她甚至把椅子都压到了被子上,以压住被子。
由于长期的过度学习和营养不良,玛丽患上了贫血病。有一天她突然昏倒了,同学们都吓坏了,连忙去喊她的姐夫来救治。玛丽的姐夫赶来时,她已经苏醒过来,并在预习明天的功课了。姐夫检查了玛丽的身体,又查看了干净的碟子和空空的蒸锅,全都明白了。原来,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只吃了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睡了4小时。
就这样,这位贫穷的女学生,终于以她超人的吃苦精神,于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物理系毕业,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数学系毕业,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学成毕业后,玛丽本想回波兰为祖国服务。但由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法国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才决定留下工作。1895年,玛丽和居里结婚,以后,人们称玛丽为居里夫人。
就在他们结婚的这一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x射线。第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矿中能放射出一种与x光相似的奇妙射线。为什么铀矿中能放射出这种射线呢?居里夫妇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研究过程中,居里夫人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可见贝克勒所发现的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因此,她做出大胆判断: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居里夫人把它定名为“镭”,因为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这一年,居里夫人才31岁。
当时,居里夫妇很想提炼镭。可是,要提炼镭元素,必须得有足够的沥青铀矿,可这对居里夫妇来说太难了,因为这种矿不但稀少,价格还很昂贵。居里夫人要提炼“镭”的消息传到奥地利,奥地利政府决定支持她,无偿为她提供了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残渣。
由于居里夫人只是理论上推测但无法证明新元素镭,所以巴黎大学的董事会拒绝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助理员,她只能在校内一个无人使用的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旧大棚子里进行实验。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他们利用简陋的设备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的镭,并初步测定了它的原子量。
镭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为了表彰两人的贡献,法国在1899年10月授予他们物理博士学位。几个月后,居里夫妇获得了伦敦皇家学会的最高奖励——戴维奖章。不久,他们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过后不久,人们又发现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使本来已经非常昂贵的镭,变得更加珍贵。有人劝说居里夫妇说:“您如果去申请专利,定会成为百万富翁!”
“不,镭是一种元素,它应属于全世界!”居里夫妇毫不犹豫的回答。
1911年,居里先生去世后的第五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在当时的科坛上,全世界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的只有她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