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就是开启智慧,是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和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1694年11月22日,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法院公证人。
伏尔泰少年时期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大路易学院,以后一段时期攻读法律,但不久就放弃了,因为他立志成为诗人。他的确有诗人的天赋,他经常出口成章,即兴写诗。由于他写了一首嘲笑贵族的讽刺诗,结果被关进巴士底狱。在狱中,他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他一举成名。
此后的60年间,他一直是法国文学的主要人物。后来,伏尔泰和一个贵族罗昂骑士公开论战,这个骑士唆使一帮恶棍殴打伏尔泰,第二次被关进巴士底狱。伏尔泰答应罗昂离开法国,不久被释放出狱,前往英国。
在伦敦,伏尔泰深刻体会到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比法国封建统治优越。在此期间,他结识英国的文学名士,其中包括杰出的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他尤其喜爱莎士比亚的盖世之作。在学习研读中,他的思想渐具其形。
两年多以后,伏尔泰从英国回到法国。在此后数年中,他写出了歌颂民主和共和制度的历史剧《布鲁杜斯》和反对宗教狂热的悲剧《采儿》,这两部剧的上演都获得成功。在写作的同时,伏尔泰还投资商业活动,积累财富,使他此后得以过着优裕的生活。
1743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书简》,在这部书里,他赞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取得的成就,批评法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他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在“哲学家”引导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国内有言论出版自由等。
他反对天主教会,激烈谴责教士的贪婪和愚民的说教,他称天主教教主为“恶棍”,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此书一出版,即被法国政府判为禁书,并当众烧毁。《哲学书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
为了躲避迫害,伏尔泰来到法国与荷兰交界处的一个古老、偏僻的贵族庄园,隐居在他的女友德·爱特莱侯爵夫人家中,一住就是15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悲剧《恺撒之死》、《穆罕默德》,讽刺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哲理小说《查第格或命运》,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
1750年6月,伏尔泰离开巴黎到普鲁士,来到了一个比法国更黑暗,更残酷的封建专制国家,伏尔泰幻想借助“开明君主”的力量,进行某些社会变革,实现启蒙主义理想。然而,德皇腓特烈二世只把伏尔泰当作宫廷点缀,给外人一个“开明君主”的形象,实际上他实行的是军国主义的野蛮扩张政策。伏尔泰丝毫不能改变德国现实,1752年,他离开柏林。
1760年,伏尔泰在法国与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20年。在这期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政治著论,包括哲理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哲理诗《自然规律》等,他还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
伏尔泰虽然远离巴黎,却仍然关心法国社会现实。他晚年写了许多文章和小册子,抨击教会和专制统治,它们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欧洲各地流传,推动了思想运动的进步。当时欧洲成千上万的哲学家、艺术家、演员慕名拜访伏尔泰,还有人给伏尔泰写信求教,伏尔泰都热情接待或回信,小小的费尔奈庄园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伏尔泰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积极为无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典型的是发生在1762年的闻名欧洲的卡拉事件。当时法国阿贝维耶地方一青年骑士拉·巴尔被宗教裁判所制造的冤案处以极刑,从他身上搜出了一本伏尔泰的《哲学辞典》,也作为罪证之一。该书同时被焚毁。伏尔泰曾努力为拉·巴尔平反,奋斗了十余年,终未成功。
1778年,84岁的伏尔泰回到巴黎,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巴黎剧院上演了他的新作悲剧《伊兰纳》,演员们在舞台上抬出他的大理石半身像,还为石像举行了加桂冠的仪式。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逝世。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