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和血液循环

石榴果80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威廉·哈维(1578~1657年)出生在英国肯特郡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小好学,读小学时,他就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尤以英语和拉丁语最为突出。他10岁时进入坎特伯雷王家学校,16岁时进入剑桥大学,并在3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600年,哈维进入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学习医学,在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教授们在他的学位证书上写下了这样的赞语:“威廉·哈维以突出的学习成绩和不平凡的才能引人注目,并获得本校讲授解剖学、医学和外科教授们的赞扬。”

学成归国后不久,哈维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朗斯托洛结为伉俪。母校剑桥大学为表彰他在留学中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也授予他博士学位。两年后,英国皇家医学院又选举他为委员,又过了几年,哈维被委任为圣巴托罗缪医院的医师。

没多久,哈维就能独立应诊了。哈维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常常免费为穷人看病,还常上门探视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他认为,医生就是要为穷人做好事。哈维工作认真,又肯钻研,很快成了伦敦颇有名气的医生。

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的神医盖仑提出了一种血液循环理论,他出人体中有两种不同功能的血液。但至于血液是怎样流动的,他解答不出来,只好解释为是上帝的安排。他的这一理论被教会当作不可侵犯的真理,一直到16世纪时,才受到怀疑和挑战。

享有“解剖学之父”美誉的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和发现血液小循环系统的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相继批判了盖仑的学说,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维萨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被判处死刑;塞尔维特在日内瓦被当做“异教徒”活活烧死。然而真理的冒险后继有人。半个世纪之后,哈维决心弄清人体血液的奥秘,他动手在自己家中建立起了实验室,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哈维一连解剖了40多种动物,发现动物的血是循环的,而不是像盖伦说的那样来回流动。他还发现,人的心脏每收缩一次,就能把左心室中的血液排出50~70毫克。如果每分钟心跳是75次,每次排出70毫升血液,那么每分钟排出的血液将达到4500毫升,近4公斤之多。要是一天下来,就会有6000多公斤!要是按照盖伦的理论,血是不断地造出来,那么这么多血比一天吃的食物和呼吸的空气重得多,而且也不可能有这么多血待在人身体里。

答案只可能是,同样的血,进行循环。

通过进一步研究,哈维终于发现:心脏本身不具备造血机能,而仅仅是一个中转站和动力站而已。心脏肌肉的收缩成为运送血液的动力,血管充血扩张产生脉搏;血液经右心室排出,从肺动脉、肺脏和肺静脉进入左心室,再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送往肢体各部,最后由肢体静脉回到右心室,这就完成了一次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永远不停地向着一个方向循环。人体就是靠着这种血液循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这就是著名的哈维血液循环理论。

为了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哈维又进行了相关实验。他请一些体型较瘦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先把他们的静脉扎紧,结果近心端的血管瘪了下去;然后再扎起动脉,却发现近心端的血管膨胀起来,而远心端的血管瘪了下来。这充分说明了哈维理论的正确性。

1628年,哈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此书一出世,反对他的人便恶意攻击他,说他是疯子,精神病患者。有人叫他“循环的人”,意思是行走在街上的卖药人,这是当时的贬意词。教会还攻击哈维,认为他的著作是“荒诞的、无用的、有害的”。找哈维看病的人也少了起来。

实际上,《心血运动论》这部只有72页的小书,确立了血液循环运动规律及其实验依据,是生理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它宣告了生命科学新纪元的到来。

到哈维晚年,血液循环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1657年6月3日,哈维获得了最终的荣誉,在伦敦去世,他也被后世尊称为“生理学之父”。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