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杨得志的故事

石榴果37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杨得志(1910-),湖南省醴陵县人。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1师班长、排长、连长,第45师管理科科长、93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344旅副旅长、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面政治局委员。

一、班长的枪

“叫什么名字?”

“杨得志。”

“多大啦?”

“十七。”

“家住哪儿?”

“湖南醴陵南阳桥村。”

“哦,家里还有什么人呀?”

“有爸爸、姐姐,还有刚才叫杨海堂的就是我哥。”

“行,就留下来当红军吧!”

“是!”那个自称“杨得志”的人,立刻喜上眉梢,高兴地跳了起来。

这是杨得志报名参加红军时的情景。

杨得志是随他哥哥一起来报名参军的。在这之前,他和他的哥哥在衡阳修路工地当“挑脚”。也许是从小吃苦经受了锻炼,小小的年纪,160多斤的担子,杨得志应付自如。只是工头太刁,常常克扣工钱。杨得志兄弟俩合计了一下,觉得比以前在安源煤矿挑煤还稍强些,便坚持了下来。

现在红军来了,路也不修了,他便和哥哥一起投奔红军来了。他哥杨海堂先报的名,被分在师属特务连。

杨得志被留在师部当了一名通信员。以后才知道,他们投奔的是红7师,是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时建立的一支队伍。

当了红军的杨得志,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他不怕吃苦,干什么都很卖力,脑子又很灵亮,干什么都干得很漂亮。

只是有一点,他感到不满意,他想得到一支枪;在他看来,没有枪,怎么能算个兵呢?可是,当通信员,给他的仅仅是一杆梭镖,甚至连军装也不发,穿的还是原来的破棉袄,盖的还是带来的破棉被,惟一能证明和老百姓区别的,就是一个土布做的红袖章。

杨得志很羡慕那些背着枪的士兵,他想:哪一天,我也像他们一样该多好啊!

他听人说,只有战斗连队,才能享受到有枪的待遇。于是,他盼望有一天能被分配到战斗连队。

一天,杨得志接到命令,让他到师属特务连去当战士。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这样,他可以领到一支枪了!

杨得志来到了特务连3排7班。7班长热情地迎了上来:“你是杨得志同志吗?” “是的!”杨得志回答。

班长接过杨得志手中的行李,说:“我是7班的班长,我代表全班欢迎你1”

“我一定和同志们一起多打胜仗。”杨得志说完,跟着班长走进了屋内。

班长把杨得志的行李放在稻草铺上,顺手从稻草下边摸出一个梭镖头,对他说:“去找根木棍砍砍,把它装好。”

“这是什么?”杨得志感到不解。

“你的武器,以后用它的地方多着呢!”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