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半是铁声半哀曲

石榴果38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和汉唐、元明甚至清朝比起来。宋朝显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这是个不断丢失国土的朝代。虽然它的经济能力使它像一头大象,但来自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却像几只不断长大的狼。你一口。我一口。硬是将这头大象撕得遍体鳞伤。直至被女真人给消灭了。800多年前,在北方草原上,一个个游牧民族一方面保持着草原上的野性,一方面悄然接受着从宋朝都城开封传出的汉文化,两者的消涨过程中。是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和宋朝的战争、求和。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在公元4世纪分别被称呼为潢河和土河。生活在这两条河流域之间的,就是后来史书上记载的契丹人。

公元872年,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小孩出生在契丹人的迭刺部中。据《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刚生下来就“体如三岁儿,即能匍匐”。这位“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的契丹人,就是后来建立大辽国的辽太祖。

一首游弋在爱情与王权之间的凄婉哀歌

在建立辽国的过程中,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和丈夫一同征战,帮助耶律阿保机完成了征服吐谷浑、室韦、乌古等部落。为了扩充疆域,耶律阿保机四处用兵,后方事务完全落在了述律平身上。后来,述律平跟随阿保机一起出征,为辽国基业的奠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被男权话语操控的修史时代里,这位具有“基国意义”的辽国第一任太后述律平,开启了辽国历史上太后活跃在政治舞台前沿的先例。公元953年,75岁的述律平太后在阿保机的陵墓前寂然死去。巧合的是,这一年,一个叫萧燕燕的契丹女子出生了。

公元969年,辽穆宗被刺,当时任辽国北府丞相的萧思温等大臣极力拥立穆宗的次子耶律贤继位,这就是辽国的第五任皇帝辽景宗。辽景宗即位后,为了报答拥立之功,提出选萧思温16岁的女儿萧燕燕为贵妃。3个月后,萧燕燕就被立为皇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在218年的辽国历史中,共有13名萧氏皇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辽景宗的皇后萧燕燕,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评书《杨家将》中所说的萧太后。

萧思温是个十分汉化的契丹贵族,在他的影响下,萧燕燕年少时不仅对射箭、打猎等十分擅长,而且还精通诗文琴艺。萧思温曾经将萧燕燕许配给韩德让,韩德让是阿保机时期著名的汉臣韩知古的孙子。韩德让年少时文化修养深厚,文韬武略均名冠一时。一纸年少时期的婚约,不仅为萧燕燕身为太后的生命历程添加了一段凄婉的歌谣,也为铁质的辽国历史添加了一份婉约。

辽景宗耶律贤自幼多病,常因身体原因不能临朝,面对纷乱的政治局面,他便将朝中大权交给了萧燕燕。982年,体弱多病的辽景宗病逝,临终时颁诏:“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这道遗诏将辽国军政大权交到了年仅29岁的皇后萧燕燕手里。面对此时内政不稳、外有北宋进攻的局面,萧燕燕对已经升任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辽国设立了南北两院,北院处理契丹等少数民族事务,南院处理汉族事务)说:“我们小时就有婚约,但因为我们无法改变的力量而拆散了。现在,皇上归天,从臣子的角度说,你的才华应该为国家体现,从个人的角度说,我愿意和你重修旧好。如今,幼帝当国,我需要你的帮助。”随即任命韩德让统管南北两院。在辽国历史上一人身兼南北两院枢密使的,只有韩德让一人。同时,韩德让又受拜为大丞相,总理朝政。这些举动,很快引起了契丹贵族的不满,他们指责萧燕燕:“韩德让非我契丹族,怎能委以如此重任?”萧燕燕则这样解释:“选官贵在得人,当以贤能与否为尺度,怎能把种族界限当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呢?”

此后,韩德让出入宫帐,与萧太后情同夫妻。他们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宋朝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也许是因了韩德让的原因,萧太后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奖励农耕、倡导廉洁、治理冤狱、解放部分奴隶、重组部族……不但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而更为重要的是改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萧太后担当了40余年的“摄政女皇”,她的一生都在整兴辽国、抗衡宋朝,但她并不完全像汉族史书或民间传说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冷女人”。她不仅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同时也是一位浪漫多情的女性,她和韩德让的爱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江山爱情一起要的成功典范。

韩德让也没有辜负萧太后的信任和爱慕,终其一生,他都对萧太后忠心不贰,从来不曾利用她给予自己的特权做任何危害辽国朝政的事情,殚精竭虑地为辽国的振兴发展尽力。

享受着征战女皇、儿女孝顺、丈夫恩爱的承天皇太后萧燕燕在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一月,为儿子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将皇权交还给了耶律隆绪,决定从此结束她在辽景宗、辽圣宗年间40余年的“摄政女皇”生涯,去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南行的途中,萧太后染上了疾病,逝于行宫,终年57岁。萧太后的死使辽圣宗耶律隆绪悲哀异常,为母亲上谥号为“圣神宣献皇后”,隆重安葬于辽乾陵。

萧太后之死对晚年的韩德让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他从此郁郁寡欢,一年后便重病不起。耶律隆绪和皇后萧菩萨哥每天执子媳礼为他侍奉汤药。统和三十年三月初,韩德让与世长辞,享年71岁。辽圣宗耶律隆绪为继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切规制都与母亲一样。他亲自拉着韩德让的灵车送出百步之远,并且为他服丧,随后将他安葬在母亲的身边。

中国历史上的后妃数不胜数,然而通观下来,只有萧燕燕,不但铁胆豪心,而且柔情万分。她不仅完整了江山社稷,而且完整了自己作为女人浪漫风情的一生。

雁门关,“满门患烈”兵折“一代娇后”

辽景宗即位时,中原已进入北宋时期。从公元979年7月北宋发起第一场对辽的侵略,直到1004年间,宋朝多是以侵略者的面孔出现的,并不是后来站在汉族立场上的史学界所说的战败同情者。这些宋朝的侵略战争中,出现了传说中的杨家将和萧太后之间的纠结与恩怨。

杨家将的肇始之人是杨业。公元928年,杨业出生在今天陕西北部的神木。当时,这里一度被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党项人统辖,所以,不排除骁勇善战的杨业有着党项人的血统。在不少学者的观点和当地民间传说中,他的夫人、民间流传的杨门女将的领军人物佘太君则完全具有党项血统。《西夏通史》中记载:“麟府折氏,为党项族中之著姓。自唐代以来,世为麟府节度使,传至折继闵时,仍嗣州事。”杨业1 8岁时,他的身份是北汉政权臣子。今天陕西东北部和山西西北部交界的府谷一带,当时被党项人折从阮、折德父子所占据。面对辽国日益强大的攻势,杨业便和折氏父子结为同盟,一起抵御辽军,并同折德的女儿折太君结婚。后来的汉族修史者因为折和汉族姓氏中的佘同音,便将折太君称呼为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杨业一生的作战对手有两个:一是前期身为北汉政权臣子,和北宋军作战;二是降服北宋后和辽军对阵,多是“所向克捷”。

公元979年的夏天,北方大地上一片酷热,宋太宗发动了对辽国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投降北宋的杨业携同自己的夫人佘太君第一次以宋将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战斗。宋军以优势兵力围攻了辽国苦心经营的南京城(今北京)。辽景宗面对强势围攻,打算放弃救援。萧太后却力主抗击宋军,并动员强大兵力,保卫辽的南大门南京城。战争的结局是宋太宗身中数箭,化装并乘毛驴车才得以逃身,辽军一直追到范阳(今北京城西南)才回去。萧太后在辽国上下的视线里,不再是单纯能文治国家的“女皇”了,她更是能临敌迅速准确判断、部署兵力的女军事家了。

在今天山西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山腰处,有一个关口,这就是有着“九塞尊崇第一关”之称的雁门关,它和宁武关、偏关被合称为为三关。这里自古就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一带的战争一共有1500多次:春秋时期的大将军李牧第一次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雁门关历史上;秦始皇派蒙恬领军30万抗击匈奴就是从这里出塞的;汉武帝时,李广、卫青、霍去病也是从这里率领军队大破匈奴的;王昭君同样是从这里出塞和亲的……北宋时期,雁门关的战事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交战双方就是宋军和辽军,宋太宗委任当时已经号称“国无敌”的杨业驻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初春,整个塞上被巨大的寒冷所包围,萧太后在辽都发布军令:自己和辽景宗率10万辽国军队伐宋。战争将双方各自起着灵魂作用的女性推到了前沿:萧太后志在必得,直逼关下;佘太君向杨业献策——利用每个晚上,将水泼在城墙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城,从外无法攻破,同时,自己亲自守卫雁门关,让杨业和几个儿子带领部队出城,从侧面包抄辽国军队。雁门关战役,以宋朝军队取胜而告终,这不仅保卫了宋朝的边境安全,还扭转了战局。随后的近10年间,辽国军队再也没有攻入过雁门关。

雁门关之战后,宋朝和辽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个拐点:宋朝开始“筑城河北,聚粮边境”,辽国也“劝农桑,修武备”。双方休整的表面下,是暗中较量的开始。

公元986年,宋太宗领兵30万,分3路向辽发动大规模进攻,宋太宗亲自指挥,其中杨业就在西路军中担任副帅。萧太后带领年幼的新帝辽圣宗亲自到今天的北京城一带抵御宋朝的东路、中路军,先后全面击退了宋军进攻;辽国大将耶律斜轸奉命抵御宋朝的西路军,萧太后下令务必活捉杨业,且不能使之受伤。在朔州一带,耶律斜轸几乎全歼了杨业的部队,辽国军士用箭射伤杨业并将其生擒。耶律斜轸亲自劝说杨业投降,杨业拒不投降,绝食3天而亡。杨家将成了宋朝继续和辽作战的兵力之一,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因为骁勇能战,镇守边防20多年,成为辽国攻宋的一道屏障。萧太后请人观天象,认为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杨延昭是这颗星转世的,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澶渊之盟,令历史诧异的“和平盟约”

1958年毛泽东视察河南,路过濮阳县时,曾询问宋真宗所登北门楼是否还在。一生酷爱历史的毛泽东知道,这里有“契丹出境碑”,也称“回銮碑”,诗文为宋真宗所作、寇准所书,“御并”为宋真宗所用之水。这个本来很普通的地方,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后,就走进了中国的历史记忆里。这一年,在这里,北宋与辽国订立了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和约——“澶渊之盟”。

史学家翦伯赞在他的《中国史纲要》中这样说北宋政权刚建立时的战略计划:“先消灭南方的几个王国,然后转移兵力,北向收复燕云等州,这是因为,北采的最高统治集团认为,在建国之初,还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战胜强劲的契丹,只能在北边的国境线上配置一些足资防守的兵力,在那里采取守势。”

关于宋朝初期,辽国政权和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对比,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辽国强大,真宗景德元年,萧太后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导致双方正面交锋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另一观点认为宋朝强大,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辽国。到底哪种是历史真相呢?

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先南后北”的治内战略,逐步消灭了南方各地的割据小国,但给北方的辽国发展提供了一种机会,留下了北宋初期和中期的心腹之患。

开始,辽军命令将士对宋朝“不许深入,不攻城池”。不像今日的传统史家,片面歧视辽国,把宋朝打扮成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而忽视了后来宋朝主动发动进攻的史实。当时的北宋经济已是高度发达,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500万贯,而明朝276年间的总铸钱量也仅1000万贯,宋的年财政收入折算为银绢为7000万两/匹以上,可见宋朝商业之繁荣。故当时真宗鉴于辽入侵对北方的破坏,准备承担“岁币”百万之数,以求和平。这种花钱买和平,显然是建立在军事力量弱但经济力量强的基础上。

宋朝一方面花钱买和平,另一方面在换来的南方和平空间里,依靠南方的富庶之地积蓄着自己的力量。到了双方真正面对面交锋时,力量的对比已经有了答案:军事实力上,宋朝总兵力虽然号称达30多万,但极其缺乏中世纪时期作战的决胜因素——马匹,辽国的主体民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光轻骑就近50万众,整体上都是能征惯战之士。经济方面,由于连年兴兵,赋税难出,宋初的经济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但作为一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公元1021年的国家收入总数,按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计算,相当于60-70亿美元,“当时全世界没有其他场所,国富曾如此大数量地流通”;辽国方面是“冀北宜马,海滨宜盐”,特别是燕云十六州之地,人口众多,赋税来源丰富。北汉与宋朝开仗,辽国竟能一次拿出20万斛栗对这个附庸国进行支援,可以想见其经济实力。双方大规模的正面交锋,是建立在各自都具备经济实力来抗衡的基础上的。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