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宠爱的两个女人,一个称牡丹一个比芍药

石榴果78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妻妾关系纵乱纷然,但比起男人们经历的各种关系来相对还是要简单得多。她们的第一需要是男人的“眼里都是她”,体现自己在男人心目中的地位;其次,她们非常看重自己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因为这决定她未来居家生涯的发展;第三,她们注重自己在公众场合的地位,希望从别人反馈目光中获取一丝名份上的满足。

自从一场“叫妈风波”后,阎锡山家里不再似以往那般和美。原配徐竹青一怒之下跟老公分居,徐兰森担下照顾全家的重担。当然,这不等于徐竹青就在这个家销声匿迹——她可以不闹,但她要求合法的地位和应得的权利。

其实,阎锡山对两个太太本来也不曾厚此薄彼。从此,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妻妾摆平。对原配徐竹青,把族里的活动交给她全权办理,对小妾徐兰森,让她随身服务。

山西这个地方实在是传统,每逢年节、族中长辈做寿,作为晚辈,阎锡山都理应出面参加族里的活动。可是,他太忙了,要应付蒋介石那边的挤兑和明里暗里的斗争,又要集中精力抓好山西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实在分身乏术。让徐竹青出面,族里的人不仅不会嫌弃,反而会因为她是阎锡山的原配而格外地尊重。每当如此,徐竹青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阎锡山对徐竹青还有一招儿,带着她出席各种重要场合的公共活动。这在山西大宅门儿的女人看来,已经挣够了极大的面子,与那些出嫁前没出过自家宅门、出嫁后没出过夫家宅门的山西传统媳妇相比,她徐竹青的见识可非同一般。当然,阎锡山带着徐竹青也有他自己的一重意思——好好让人见识一下他们五台人的风采。

这里,还有一个阎锡山夫妇调侃蒋介石、宋美龄的趣事。1929年初,国民政府在南京组织军阀们召开编遣会议。阎锡山便带着大夫人徐竹青前往南京开会。有一天,宋美龄前往拜会徐竹青。闲聊间,宋美龄担心阎夫人饿了,便关心地问徐竹青:“您要不要先吃点东西?”徐竹青也很客气地答了一句:“们不饥。”宋美龄这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北方话不来赛的,何况徐竹青跟阎锡山一样,都操着一口浓重的五台乡音。宋美龄完全没有整明白,赶紧回头看身后的随从。秘书也晕了:“什么意思啊?!什么鸡?”赶紧退下告诉厨房:“快!阎夫人说要吃‘焖不鸡’。”厨房大师傅一听,摸不着头脑,又怕耽误了夫人的差事,一边安排人杀鸡褪毛,一边翻晋菜菜谱。可是死活就是找不到这道叫“焖不鸡”的菜。秘书眼看着大厨子们没办法,急了,赶紧给阎锡山的秘书打电话求援。“喂?我问你呀,什么叫‘焖不鸡’?这菜怎么做啊!”“啥?‘焖不鸡’?咳呀!那不是什么鸡。是‘们不饥’吧?那是‘我不饿’的意思。”

这尽管是一段小插曲,但却从另一侧面表现出阎锡山在蒋介石面前的闪转腾挪,他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甚至包括交流过程中也不做丝毫的迁就。这也正是阎锡山能够在军阀的缝隙中得以发展的原因。而这个“‘们不饥’不是鸡”的故事,算是他的太太徐竹青不卑不亢地给蒋夫人上了一课。

因“叫妈风波”而不安原配徐竹青安顿踏实了,阎锡山的后宅就真的安稳了。这边,徐兰森则彻底取代了徐竹青在阎锡山身边的位置,相随左右。

徐兰森在山西也曾经参与过一次蒋介石夫妇的接待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徐兰森应对如流,聪慧机敏,颇让阎锡山刮目相看。

当时,徐兰森陪同宋美龄游览太原。游览途中找地方歇脚,顺路走进了阎锡山部下王靖国家。王靖国一家老小听说委员长夫人即将到访,受宠若惊,召集了全家上下,包括杂役,在府门内空地上跪了一片。当宋美龄在徐兰森陪同下走进王家时,眼看着一地的老老小小,哪见过这阵仗!羞得宋美龄手足无措——这都民国二十多年了,怎么山西人还讲究行这个大礼!

在屋中落座后,王靖国的母亲是个非常讲究礼数的传统山西妇女。在一边歪着身子、蹭着椅子边儿坐下,陪着蒋夫人和阎主席的夫人说话。这老太太实在,真不会说话,想着这蒋夫人就是“当朝的皇后”啊!她打量了一下宋美龄,雍容华贵,气质高雅,想了想,便有些怯生生地开口了:“太太您现在这身份就是当今的皇后娘娘啊!可是有享不尽的福呢。”这话听着多喜兴。说着说着,老太太就说突鲁了:“您有花不完的钱。哎,说甚都好,可是就是少了个娃娃。”坐在一旁的徐兰森一听,这话可不能再往下说了,赶紧插嘴进来:“哎,对了,夫人,定襄七岩山上有个捞儿洞,听说可灵验哩。花上三元钱,在水里捞上一捞,三元开泰,回来准能捞个带把儿娃娃。没娃娃不要紧!您若是忙,抽不开身,明日我去帮您捞一个。”

话音未落,宋美龄已经被徐兰森这一席话说得前仰后合地笑起来。她这个读洋书、上洋学、说洋文的新文化美女何曾见识过这样的文化?王家老太太摆的接驾阵势和刚才徐兰森那一番话,让她大大地开了一回眼界。一场尴尬就被徐兰森巧妙地化解了。

在阎锡山眼中,两位夫人就如两朵花一般,大夫人徐竹青就像是牡丹,虽然有些孤傲不得亲近,但却是牢牢地站定了阎氏花圃中的主位;二太太徐兰森就仿佛是色彩艳丽的芍药,但花期却不长。

1947年,徐兰森突发心脏病,过早离世,年仅49岁。当时,阎锡山哀恸不已,亲自撰写挽联:“上有老,下有小,责任未尽身先逝;左无从,右无和,余缘未尽影空留。”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