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三国赤壁究竟在何处?

石榴果25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已有数百余年。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然而,真正的三国赤壁究竟在何处?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据有关历史、地理资料记载,荆楚大地称作赤壁的有五处:汉阳、汉川、武昌、黄州和蒲圻。

汉阳之说,出于南宋时盛弘的《荆州记》。汉川之说,出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这两处古代称作赤壁,均非临江,并非火烧曹操战船之处。而武昌赤壁之说,出自北魏时郦道元的《水经注》。据考今武昌县赤矶山,与历史地名不符,亦非三国赤壁。

黄州赤壁,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有前、后《赤壁赋》而闻名遐迩,誉满神州。苏轼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之上,自号东坡居士,因而黄州赤壁又称东坡赤壁。此地是否火烧曹操战船之处?据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记载,刘备败于长坂后,用鲁肃计,进驻鄂县樊口,这时东吴大将周瑜为都督,进驻夏口,再与操遇于赤壁。赤壁初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尔后乌林之败。这说明,赤壁在今武汉之西,长江之南。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之东,长江之北。可见黄州也并非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人们笑谈苏东坡无知,错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赤壁来怀古。但是苏东坡把黄州赤壁误作赤壁之战的赤壁,也颇有一定的原因。黄州有赤壁,黄州西去六十里有个团风镇,又名乌林镇。两处地名的偶合,大概是造成讹传的原因吧。其实诗人也写得很明白:“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人道是”表明并非是作者有意认定,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

真正的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是蒲圻赤壁。一千七百多年来,蒲圻赤壁雄踞长江中游,历代军事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对赤壁和赤壁之战作过许多记述和咏叹。清代中叶,被人们称为魏武子孙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在他的不朽名著《红楼梦》中,有一首《赤壁怀古》诗,诗曰: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诗中一反世俗观念,视战败的魏武曹操为英雄,而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怀念。我们读曹雪芹的《赤壁怀古》诗,自然会联想起赤壁之战那种“张天烈火照云海”的壮烈场面来。有人说,赤壁之战并不存在,也有人说,应为乌林之战,曹雪芹为了证实自己怀古的依据,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借他笔下的人物,不仅写出了怀古诗,而且特意指出像赤壁之战这件事,是鉴史上有据的。

蒲圻赤壁,不仅有书可考,而且有大量的三国古代兵器可证。当人们看了当地赤壁武侯宫陈列馆展出的一千七百多件古代兵器:戈、矛、刀、枪、箭、戟、镞等,谁都不会怀疑赤壁附近江面,曾是战火纷飞,箭镞如雨的三国古战场赤壁。

蒲圻赤壁,胜迹遍布,而且传说桩桩。相传东汉末年(公元208年)火烧曹军战船时,站在矶头督战的东吴主帅周瑜面对“樯橹飞灰烟灭”壮观情景,豪情大发,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下了“赤壁”二字。一千多年来,人们宁可信其有。究其原因,大概是认为只有周公瑾的英雄豪情,无双功业,始能与壮阔浩渺,滚滚东流不息的长江匹配。至今褐色的岩壁上,还留着一米见方的“赤壁”两个大字。它经历了千年风霜雪雨的侵蚀,惊涛骇浪的拍打,仍然清晰完整。当人们望着这两个大字,听着动人的传说,即会情不自禁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的情景。

遥想当年,曹操统兵八十三万,大下江南,以雷霆万钧之力,大有摧枯拉朽之势,扫平江南,统一中国。孙、刘联盟,一时间,三军英才尽聚赤壁,卧龙诸葛,凤雏庞统,谋臣周瑜,儒士蒋策判断正确,策划周密,以已之长,击敌之短,经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当然不会因坚持正统观的儒家们的嘲讽而改变其历史地位。但他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是踌躇满志之时,也有兵败狼狈逃跑的征兆呢?

江水有情,江山无恙。今日赤壁已成为长江沿岸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近万中名外游客来此探幽访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日蒲圻赤壁,除擅风物之胜外,它将与三国人物同垂千古。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