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避暑法

石榴果25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清代皇帝夏天一般都不愿在紫禁城内居住,而愿到西郊诸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去避暑。同时还要采取一些防暑降温措施,主要有:一是用堂帘(按廊檐尺寸制作的大竹帘)支窗隔热。每天早上9点钟,宫内侍从就把堂帘支窗放下来,以阻挡室外热气进屋,保持室内阴凉,到下午6点钟太阳西下,再把堂帘支起,让凉风进入室内。

二是室内陈设“冰桶”降温。据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记载,清代北京城内有冰窖14座,其中紫禁城内有5座,共计藏冰15.9870万块。“冰桶”系木制,锡围,外有铜箍,约1尺5寸高,2尺见方,下有约1尺高的木座,木盖上有两块带方孔钱式的小孔,冷气便从孔内渗出,流溢屋内。

三是制作手持和拉绳的风扇

据载:雍正二年(1724年)5月25日,郎中保德奉旨做风扇一座,于5月29日做得楠木架铁信风扇一架,上安子羽扇6把。

不过,这种风扇类似钟表机件,用发条作动力,制作十分精致,但扇风的风力不大,只是夏天的点缀陈设而已。乾隆九年(1744年)圆明园曾制作过一种流水作动力的风扇,叫“水木明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另外,每年端午节前,清宫内府也要制作一些防暑药,以备不时之需。主要有: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避暑香珠、大黄扇器等等。这些药锭有的装在身上的荷包中挂在衣襟上;有的则做成扇坠,挂在扇柄下面。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