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出民间

石榴果53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湖北省黄梅东北的五祖山,唐代称为冯茂山。山中古树森森,松竹交映,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东山寺的所在地。唐朝初年,禅宗“东土五祖”弘忍大师就在这里传教,门徒超过千人,人称“东山法门”。

公元661年的一天,冯茂山来了一位青年,蓬头垢面,衣衫槛褛,风尘仆仆,径直来寻弘忍大师。他一见弘忍大师,口称弟子,纳头便拜。当时,弘忍门下人才济济,僧俗之辈都是俊杰英才。弘忍见他相貌丑陋,举止粗俗,不禁问道:“你是从何而来?来此做什么?”那青年答道:“弟子是岭南人氏,新州(在今广东)百姓。老远来拜师父,不求别的,只求做佛。”大师见他口气狂妄,大喝道:“你是岭南人,又是猫獠,怎么配做佛?”那青年毫无惧意,答道:“地分南北,佛性并无南北;人有高下,佛性应无高下。”青年几句话说得弘忍大师对他刮目相看,这个青年就是禅宗六祖慧能。

慧能俗姓卢,生于公元638年,他3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靠卖柴供养母亲。他不识字,没文化,但资性颖悟。有一天卖柴,听人读《金刚经》,不觉心有所悟,攀谈之中,得知弘忍法师正在东山大开法门,心中不胜羡慕。那位读经的人本是热心的佛教徒,见慧能资质非凡,有心向道,便决心成全,送给他十两银子。慧能获得资助,安顿好了老母,便辞亲上路,赶来拜见弘忍,寻求成佛的道路。

弘忍见慧能出语新奇,决意将他收下,但碍于他出身卑微,便派了到碓房去作了个春米行者。慧能在碓房春米,遇到讲堂中弘忍升座说法,他便竖起耳朵仔细听,默默地思考微言大义,慢慢地有所领会。他有时沉浸到玄妙的禅理当中,竟然忘记了环境和自找。

8个月过去了,这一天,弘忍大师忽然聚集门下700弟子,当众宣布要选一位真正领悟佛法大意的弟子传付衣钵,作自己的继承人。弘忍命弟子们各作一首褐语,借以观察各人对佛法的领会情况。

弘忍门下公认为最杰出的首席大弟子神秀做了一首褐语,题写在佛堂南廊的墙壁上,其褐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一出,所有弟子都称妙,谁也不敢再写偈,神秀自己也暗暗得意。消息传到慧能耳中,他听后微微一笑,来到南廊下,也做了一偈,请人写在墙壁上。其偈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的偈语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认为极勤奋的修行,才能渐渐地达到不染尘埃的清净境界,属于传统的渐修成佛说。慧能的褐语却认为身、心和万事万物都是空幻的、不真实的,只有人人都具备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一思想,与他初入东山见弘忍时提出的佛性不分南北贵贱的说法一致,只是经过8个月的默受教法,其思想更透彻精妙了。他与神秀的思想虽然同属唯心主义,但在认识上比神秀彻底得多,若施之于佛教修行,顿悟成佛,则简捷得多。一个出身贫贱,处在寺院下层的苦力行者,居然做出如此高妙的偈颂,当即引起轰动。赞叹、惊奇、嫉妒、愤怒、仇恨等各种复杂的感情,霎时笼罩了平日宁静的寺院。

弘忍看见慧能的偈语,知他已经真正把握了求佛的精义,有心将衣钵传付给他,又怕人知道,便故意不动声色。当晚三更,弘忍才暗唤慧能入室,对他讲经授法,并告诫慧能,他现在的身份地位,非比寻常,人心不服,就会有生命危险,应当速离东山,返回南方。慧能连夜起程南行,一路上历尽艰险,躲过追杀,终于回到岭南,从此混迹于农商之中,杂居于猎户之间,销声匿迹巧年。时间久了,这场争夺衣钵、法统的风波渐渐平息下去。慧能觉得时机成熟,应该出来弘法了,这才来到南海(今广州市附近)印宗法师门下听法。

一天,印宗问众人:“那旗杆上头的旗帜,被风吹着,是动还是不动?”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旗帜在动,有的说不是旗帜动,是风自己动。慧能从座上站起来,高声说:“法师!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帜动,只是众人的心在动。”此言一出,众人皆一震。印宗马上知道自己佛法修养不如慧能,转向慧能请教,才知慧能就是佛法的衣钵所在。不久,印宗亲自领着众徒来到慧能住处,为慧能剃法受戒。这样,慧能才正式出家,成为一名僧人。

印宗为慧能剃发之后,又拜在慧能门下,尊慧能为师。从此之后,慧能就常在菩提树下为人说法。不久,慧能来到韶关曹溪,广收徒众,扩建寺院,传法数十年,名声大振,学徒达到十万之众。

慧能的活动,始终扎根于民间基层。他的学说思想体现于《坛经》,开创了中国佛教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教派,就是日后长盛不衰的中国禅宗。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