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的创始人、英国自然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施鲁斯伯里,他的父亲是一代名医,造诣极深,知识渊博。他的母亲是瓷器收藏家的女儿,爱好花草树木的种植。
达尔文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怀着强烈而广泛的兴趣,他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鸟卵和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研究甲虫的特征。
达尔文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因此,1825年,年仅16岁的达尔文便被送入爱丁堡大学学医。但是,达尔文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设想向从医的道路发展,他感到医学和解剖学都很枯燥无味,不久便转入剑桥大学改学神学,打算将来当个安立甘教传教士。
在剑桥的三年里,达尔文与地质学教授塞奇威克和植物学教授亨斯罗结识,更加喜欢上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而对神学的学习却没什么进展。当读了洪堡的《南美洲旅行记》和赫胥黎的《自然哲学导言》之后,他已经立志要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了。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同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船上缺一名博物学者。于是,一位教授推荐达尔文去。就这样,达尔文兴冲冲地赴任了。
在随后五年的历程中,“贝格尔号”环绕南美海岸,考察荒无人烟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即科隆群岛),访问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一些其他岛屿。在这次漫 长的航程中,达尔文目睹许多自然奇迹,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观察过无数种植物和动物,并且对所观察到的一切都做了详细的笔记。
在巴西,达尔文攀登安第斯山进行科学考察。当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时,他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
另外,他还亲自发现当地的一种动物化石与现存的犰狳相似。整个南美洲自北而南,同类动物的形貌截然不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大多数生物都具有南美洲的特征,而各个小岛上的同种动物又略有不同。自然界的新鲜事物强烈地吸引着他,使他感到非常惊奇,常因迷恋而忘返。
达尔文还敏锐地觉察到了物种在不同地区的变化状况,逐渐对《圣经》中的人类起源说产生了怀疑,并萌发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达尔文在出发时还是一个“上帝创造世界”的信徒。但当旅行归来时,他已带回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结论:植物和动物的种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
1836年10月,达尔文回到英国。回国之后,达尔文忙于整理带回来的标本和笔记资料,同时,他也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 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初版本1000多册著作很快 就被抢购一空。
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物种起源》像一颗重型炮弹投到“神学阵地的心脏上”,致命地打击了宗教迷信势力。因而使得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目的论和灾变论者们恼羞成怒、暴跳如 雷。他们认为进化论是对上帝的叛逆,有失人类尊严,直接触犯了“君权神授”的“天理”,于是结成同盟,向达尔文扑来,展开围剿论战。
但是一些进步的科学家却挺身而出,积极支持和捍卫进化论,其中最杰出的是赫胥黎和虎克,他们以笔和舌同宗教神学与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最著名的一次便是“牛津大辩论”,那次辩论达尔文因生病未能参加,但是赫胥黎很好地代表了他。
大会开始后,神创派代表牛津主教威尔柏斯首先跳上讲台,指责达尔文进化论同“圣经与神意”不相容,触犯了造物主。他的语言空洞而不公平,除了以势压人,没有任何科学内容。
赫胥黎用科学事实,明晰地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言词雄辩,论据充分,无情地驳斥了牛津主教的歪曲和污蔑。赫胥黎的发音刚落,青年学生和进步学者立即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向他祝贺。
牛津大学的主教气得面红耳赤,刚才还为他喝彩的一位夫人气得当场昏了过去,被人抬了出去。
具有历史意义的牛津大辩论,以进化论者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到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
1877年,达尔文的母校剑桥大学承认了他对科学的伟大贡献,授予他荣誉学位。1882年4月9日,达尔文告别了人世。他安葬在牛顿墓旁,这是人们对达尔文的最高赞颂。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