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名门世家,本名阿里斯托克利,据说因为他生有一个阔额头,所以得了个诨号“柏拉图”,后来这个名字也就叫出了名。柏拉图的母亲是梭伦的后裔,父亲所在这族则可以追溯到古雅典王卡德鲁斯,在这样一个高贵的家庭里,柏拉图受到了当时所可能达到的最好的教育。
20岁时,柏拉图拜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为师,受到了老师决定性的影响。柏拉图留下的很多对话著作,多数以苏格拉底为主要角色。然而这位可亲可敬博学多智的老师被雅典的当政者判处了死行。苏格拉底的死使柏拉图痛恨民主政体,他发誓要寻找一种最理想的国家。于是,他在小亚细亚、地中海沿岸游历了12年。返回雅典后,正当壮年的柏拉图开始招生讲学。学院建在阿卡德米,在雅典不远的西北郊。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的最伟大代表。柏拉图特别重视数学,在柏拉图学院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证明了柏拉图对数学重视的程度。
这个学院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院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院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柏拉图主持学院约40载,学院的建立是他生命史上的转折点,在某些方面还是西欧科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对于柏拉图来说,这意味着在长期等待之后,已经找到了他一生真正的工作。
柏拉图的著作大都是以对话体裁写成的。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篇》等,共分10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理想的国家必须先要有理想的人。
怎样算理想的人呢?柏拉图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感情和知识,但程度不同,欲望占优者以财富为荣,情感占优者以权力自炫,而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就必须使欲望、情感受知识的指导。而在国家中,也应当由最有知识的人来领导。谁最有知识呢?柏拉图认为是哲学家。他认为,要有一个好的国家,就要由哲学家来统治。若是智慧与政治上的统治不兼备于一身,那么国家永远弄不好。
柏拉图还设想了做到这一点的方法。
柏拉图认为,婴儿一生下来,就要作为国家的财产把他们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进行培养,以免受到父母不良习惯的影响。对于低劣的父母所生的孩子则予以淘汰。在最初的10年要以体育为主,首先把身体练好。这种身体的训练应是非常严格的,只许吃不加任何佐料的烤鱼肉,不能吃点心。这样养的孩子以后就不会生病。
柏拉图认为,先使孩子身体强健、勇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他们兼有温和的情绪,这就要用音乐来熏陶。但靡靡之音应被排斥在外。具体采用什么音乐应由国家严格挑选,在音乐之外,再加上道德的训导,使他们树立信仰,相信自己是在为神而奋斗。
柏拉图说,在这种培训中落选的人只能做普通劳动者,而及格者再经过10年的身体、思想、品格上的教育和训练,接着进行第二次筛选,落选的就去当兵。
但怎样使落选的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其命运昵?柏拉图认为,这时就要给他说明,这是神把他们造成了不一样的人,他们当中的部分人是神用黄金造成的,是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另一部分人是神用白银造成的,其职责是保卫国家;最后一部分人是用铜或铁造成的,那就是专门负责供养前者的劳动力。
对第二次筛选出来的及格者,再开始教他们哲学,以使这些优秀的青年思想清澈,日后统治贤明。
然后,把这些人放到社会中去见识种种“诱惑”,让他们看到丑恶和罪行,以检验他们是否经得住考验,这样再筛选掉一批。那些合格者才可以登上统治者的宝座。
但统治者不许有私产,他们要像士兵一样,共同吃住。国家中所有的男孩都是兄弟,所有女孩都是姐妹,生下的孩子都是国家的财产。家庭的取消也就消除了财产争夺的根源。国家中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就达到了正义、理想、完善、和谐的境界。
《理想国》一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凡是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这部著作。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对他前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方案的开端。
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院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但学院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柏拉图这位开山鼻祖。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