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智斗密探
1909年春,年仅21岁的朱德,怀着“从军救国”的梦想,挥别故乡四川来到昆明,一年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丙班步兵科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军事训练生活。该校李烈钧、罗佩金、唐继尧、顾品珍等一批教职员都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在日本留学时,大多数人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怀有强烈的反清情绪。这些教职员在学生中大力发展会员,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朱德已成为同盟会会员。此后,朱德积极参加同盟会举行的各种秘密活动,大家相互交流各地的革命信息,并争相传阅当时的《民报》、《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新世纪》和《云南》等进步刊物。许多青年学生也深受影响,尔后纷纷加入同盟会,从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时任云南总督的李经羲,得到“禁书”(指各种进步刊物)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大肆流传的密报后,便命令昆明知府速派人到陆军讲武堂日夜侦察,一旦发现有传阅“禁书”者,立即缉拿归案。于是,知府便从社会上招来一批地痞、流氓和恶棍,装扮成新军的军官,混入讲武堂。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同学们都相约外出游玩去了,只有朱德还端坐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如饥似渴地读着一本借来的进步书刊。突然间,一只大手拍在他的肩膀上,同时听到一声大喝:“你是革命党!跟我走!”朱德在震惊中猛然回头一看,见是经常出没在讲武堂的那个密探,便有意装起糊涂来,不动声色地回答说:“你认错人了。我不姓‘葛’,我姓朱,叫朱德。”
“你不是革命党,那肯定是同盟会了?”
“长官,我不是‘佟梦惠’,我真的叫朱德,在丙班步科。你若不信,可去问罗佩金教官和李根源总办。”
“你别跟我打哈哈。你不是革命党,也不是同盟会,那在这里干什么?”
“我在看书。”
此时朱德早已将书合上,把书的正面翻扣在桌子上。这一切被密探看在眼里,他冷笑着说:“我知道你在看书,问题是你在看啥子书?老实对你讲,我早就盯上你了。今天,你就是插翅也飞不掉了!”他伸手一把夺过那本书,狡黠地瞄了朱德一眼,把书翻过来一看,封面画却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立时就傻眼了。朱德镇定自若地说:“长官,我在看《三国演义》,刚才正看到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着迷了,不晓得有人进来,实在对不起。”见密探尴尬地拿着书仍不撒手,朱德便有意戏弄他一下,好逼他把书还给自己:“你保准读过《三国演义》!如能给讲两段精彩的,我就不费工夫看了。”
密探立即推辞说:“噢!今天,我是公务在身。‘三国’嘛!改天再讲,改天再讲。今天还是你自己去看吧!”说着把书扔给朱德,然后掉头走出了教室。原来,朱德看的确实是一本进步读物,只是为防万一,他特地给书包了个“三国演义”的封皮。此事迅速在校园传开,朱德周围的同学纷纷效仿。
昭觉寺躲过一难
护国战争时期,护国军在攻入四川南部、大败北洋军之后,时任云南都督的唐继尧为了控制四川,遂以四川督军熊克武不听摆布、阻挠“北伐”为借口,于1920年5月发动了“倒熊”战争。
起初,滇军进展顺利,以朱德为旅长的滇军第三混成旅很快推进到成都市郊龙泉驿一带。在成都,朱德巧遇老朋友孙炳文,两人经过几天推心置腹的彻夜长谈,商定共同出国学习、研究外国的政治和军事,以便寻找救国救民的新路子。孙炳文先行赴北京去追随李大钊,待朱德料理完军中事务之后,即去北京与孙炳文相会。
7月上旬,川军发动反击,经过九昼夜激战,滇军败北,朱德所部死伤过半,仅余一个团的兵力,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滇军的成都防线被川军突破,滇军仓皇撤退时,朱德与大部队失掉联系,只身冲出重围,来到了成都著名的古刹之一昭觉寺。朱德使劲叩打寺门,两个守门的和尚从梦中被惊醒,凑到门缝一看,见是个戴大盖帽的军人,吓得魂飞天外,遂躲在一旁,既不搭腔也不开门。这时,追兵已经很近,朱德果断地离开山门,沿着寺院的高墙来到一棵大树旁,双手抱着树干,一使劲,蹿上树顶,越墙而过。岂料他落地还未站稳脚跟,就被几个巡夜的和尚逮住了:“你是啥子人?可晓得这是佛门之地?”
“晓得,晓得。我是来找你们主持的。山门叫不开,后面又有追兵,不得已才翻墙进来!实在是罪过!”朱德没有反抗,束手就擒。
此时,早有和尚通报了主持,获准带朱德去见。朱德被众和尚带着,穿过几座院落,进入禅房。见来人是位威武的将军,主持了尘法师疑窦顿生。他递了个眼色,让众和尚通通退下,而后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这是佛门之地。施主,深更半夜来此,有何要事?”
“我乃滇军第三混成旅旅长朱德,不幸在龙泉驿战败,逃命到此。后有川军穷追不舍。来到贵寺,久久扣门不开,才出此下策,越墙而入,实为罪过。主持大慈大悲,能救我不死,功德无量,我知恩必报。”朱德抱拳施礼相求。对于朱德,法师早有耳闻。他眼睛一亮:“阿弥陀佛!贫僧了尘,在此有礼了!能面见朱将军,真是三生有幸!朱将军护国讨袁,威振巴蜀,久仰久仰!只是这佛门之地,不便收留。请将军还是另谋良策为好!”
“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大法师德高望重,昭觉寺广布善事,早已闻名天下。今日相遇,总不会见死不救,何况我只借贵寺暂避一时风险!”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