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之左宗棠出淤泥而不染

石榴果35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清朝末年,政府无能、官场腐败,而左宗棠对于结党营私的官场弊端和不负责任的官僚作风,历来恨之入骨,入政枢垣后,更是以身作则,给文武百官树立了楷模。

当时,大家对于官场的潜规则已经习惯了,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官员们就好像吃东西塞了牙,满脸的不舒服。

左宗棠的秉直刚介恰与那种行阳奉阴违之术、媚言诡诈之法的晚清政坛恶习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左宗棠一心想从根上整治官吏的想法,就显得很是“幼稚”。尤其是李鸿章,看左宗棠那是一百个不顺眼,对他不是暗中拆台,便是处处掣时,甚至予以攻击。

这天,李鸿章进京办事,顺便到奕府中叙旧,恰逢与奕交往甚密的军机大臣宝婆也在,三人臭味相投,便一起骂起左宗棠来。

奕说:“大清几百年就是这样过来的,也没见有多少不好。他左宗棠算什么东西?一个连进士都没考上的人,竟然在满朝文武面前大言不惭,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也不睁开眼看看,周围都是谁的人!”宝婆呵呵一笑道:“大人不必跟这种人生气。他左宗棠自以为神乎其神,其实在我眼里,不过是一把茅草而已,上不得堂面的。”

李鸿章放下茶杯,冷笑着说:“我因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的关系,免不了常与入值军机处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左宗棠打交道,所以只好对他强作笑颜,为的不过是好办事。前段时间,我还写信给他套了套近乎。这次进京,我又专程去拜访了他。但这又说明什么?无非是为了我自己。可左宗棠竟然真以为自己了不起了,到处指手画脚,像他这样的人坐在这样的高位上,对朝廷不一定是好事。你看,他又是建练旗兵、借洋债,又是兴修水利、给洋人加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改革,其实都是些老生常谈,没多大用处。”

奕听了连连点头。

接着,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把左宗棠说的一无是处。最后,奕说:“此人久居高位对我们不利,即使他不能对我们如何,天天看着也烦心,倒不如……”说着,奕顺手从旁边拿过一个圆球来,在桌子上滚了一下。三人哈哈大笑。

果然,左宗棠在奕、李鸿章等人的内外夹击之下,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离开京师。于是,左宗棠连续告假 3 个月,随后疏请退出仕途。清廷当然明白左宗棠离去的原因,但为了王公贵族的利益,只是对左作了一番“慰留”;见左宗棠去意已决,也就顺水推舟,让左宗棠去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虽然左宗棠受到很多重臣的排挤,临走时还是有不少朋友来送他。一个人把左宗棠拉到一边,低声说道:“现在奕等人结党营私,势力很大,你倒不如和他们握手言和,这样,彼此成了朋友,他们就不会挤兑你了。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啊。”左宗棠不卑不亢地说:“大丈夫生来顶天立地,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社稷,我怎么可以为了个人舒服点而用脏水往自己身上泼?那样的话,我就不是左宗棠了!”

那人见劝说无效,只好红着脸走了。

李鸿章听说了左宗棠的话,依然到处说左宗棠的坏话,什么根本没有经营海上的想法了,什么看似强硬,其实外强中干了。反正是落井下石的事,李鸿章做的有条不紊。

光绪七年九月初六日(1881年10月28日),左宗棠带着自己的随从黯然离京。这次和当初离京西征是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照。当然,大多数人还是为他辞掉炙手可热的官位可惜。但左宗棠起初当这个军机大臣并不情愿,他不过是因为当时清廷内忧外患的时局才挺身而出担任新职,并力图使中国备受列强欺凌的外交格局得以改观。只不过他不愿意在宦海随波逐流,随俗浮沉,又不愿意违逆素志,于是,只好做了官场恶习的牺牲品,几乎是被人撵出了京城!

然而,左宗棠并没有因为“入赞纶扉”的挫折而后退,他依然在两江总督任上为加强海防和投入新的抗法斗争而努力拼搏着,以实际行动驳斥了李鸿章的诬蔑不实之词。

【感悟】

坚持自己:纵观古今中外,“不入流”的人总会受到排挤。而这些人最终的选择却是截然不同的。一大部分人选择了“入乡随俗”,把自己固有的东西隐藏起来,现学现卖来应付周围的环境,其结果是就是像融入大海的水珠,再也分不清哪是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坚强面对:即使我不能扭转大局,但也不与你们同流合污。然后,再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被历史湮没,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不悔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