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也兴假文凭

石榴果37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1.远别离

李予是唐朝京城一个官员,这天退朝回到府邸,只见一个身材单薄的书生守候在门边,这人在此等候多时了。“你叫什么名字,在这干吗?”李予命轿夫放下轿子,问书生。“小民张俨生,想毛遂自荐在大人门下谋份小差。”书生回答。李予本不想理睬,但见书生衣着单薄,在寒风中冻得直搓手,不由想起了自己当年穷困潦倒时的情景,便起了恻隐之心,将张俨生带进府内。

李予打量了张俨生片刻:“先生说前来自荐,可有大作让我拜读一下?”听李予问道,张俨生连忙点头说有,接着便吟出诗歌《远别离》,这是一首描写游子离乡的长诗,写得清绮绚丽,意境悠长,感人泪下,将一个游子思乡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听完这首诗,李予一怔,眼前又浮现出自己旧时落魄到摆地摊的辛酸。“这诗……”“诗是我写的。”张俨生接口回答说。接着他又连吟了几首诗,这些诗写得都不错。“除了写诗,你还会什么?”李予又问。张俨生告诉李予,他的记性很好,对数字过目不忘,还会记账。

原来古代读书人众多,仅有极少数人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条独木桥,最终端上铁饭碗吃皇家饭。没谋到一官半职的书生,要吃饭,要发展,还得养家,那就必须有拿得出手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有文化。这个“证据”放今天来讲,就貌似文凭了。然而古代官方并不曾对读书人发放各种毕业证书,书生们靠什么标明自己的身份呢?那就是作品。在古代,作品往往代表着“文凭”。特别是发展到了唐朝,书生们经常将自己创作的诗文写在卷轴上,送给官场显贵名士要人,借此展现自己的才华,以期获得对方的青睐,得到师爷、谋士、账房之类的职位,挣点薪水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书生时运不济,穷到家徒四壁无米下锅了,这些文人在迫不得已时,往往会摆个地摊卖作品,管它后世值多少钱,先填饱肚子再说。

通过作品引荐,一些文人从而进入仕途,一路高升。当年“诗仙”李白也曾因为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就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

眼前这位张俨生,正是拿着《远别离》这首诗作为他的“文凭”前来求职了。

李予闭上眼睛,犹豫片刻,还是同意让张俨生留下来,让其暂待府中。

2.忆往昔

次日李予下早朝回到府中,正好看见张俨生在众家仆和幕僚面前卖弄文采。见是李予回来了,张俨生慌忙收住口,尴尬地解释道,是众人要他吟诗的,推辞不过,只好随口念了几首。李予倒也不介意,只是微微一笑:“看你文采也不错,正好本官要写份奏折,你就帮我起草吧。”说着将手上的材料交给了张俨生。听李予这么一说,张俨生满脸困窘,说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慢才,只有在夜静时才能写出东西来。李予说没关系,自己并没急着交奏折,明天能写出来就是了。说罢,便离去了。

张俨生神情复杂,接过材料下去了。

是夜,一条人影从李府的偏门偷偷溜了出去,向西市方向奔去,半晌才回来,出去的人正是张俨生。

第二天,张俨生将写好的奏折交到了李予手中,奏折写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用词也是准确不已。哪知李予看后,摇摇头:“张先生,本府是个小地方,实在是没有位置适合你,还请先生另请高就吧。”说罢,命账房取来几两银子,赠予张俨生。

“大人,您为何要辞退我?”张俨生大为困惑。“昨晚你上哪儿去了,自己心里最清楚吧。”一听到这话,张俨生顿时像泄气的皮球蔫下去了,接过银两,一脸羞愧地离开了李府。

很快李予便将这件事忘了。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