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之仁”注定失败。
地利篇
两军隔水对垒,敌方主动进攻,我方在敌军渡过一半时发动攻击,这种战术称为“半渡而击”。《孙子·行军篇》说:“客绝水而 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在正常情况下,“半渡而击”是打击敌人的最佳时机,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在楚军半渡时不愿乘人之危,坐失良机;在 潍水之战中,韩信先主动渡河进攻,吸引对方“半渡而击”,然后佯败后退,在敌方渡河来追时放上游水灌敌,大败敌军。
《孙子·行军篇》之所以提出“半渡而击”,是因为敌方一部分已上岸,余部尚在渡河,此时敌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乱,是我方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击,让敌方全部渡河站稳脚跟,要取胜就没那么容易了。
自命仁义之师不肯乘人之危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兴兵伐郑,郑告急于楚,楚成王派成得臣率兵伐宋救郑,宋襄公急忙从郑撤兵,回师迎击楚军。当年10 月,宋军在泓水(在河南柘城县与商丘县之间)北岸拉开阵势等待楚军到来。11月1日,楚军进到泓水南岸,并渡河发动攻击,此时宋国的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敌众 我寡,向宋襄公建议乘楚军半渡而击之,但宋襄公自命为仁义之师,不肯乘人之危而取胜,不采纳公孙固的建议,让楚军从容渡河。楚军在列阵时,宋公子目夷又劝 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成时发起攻击,宋襄公又说不可,在楚军布阵完成后才击鼓下令全军向楚军进攻,结果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战后很多人批评他没有抓 住战机,他却说“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君子不去伤害员,不擒头发花白的人),还说古代的仁义之师“不阻敌于隘,不鼓不成列”(不在险隘的地方阻击敌 人,决不攻击还没摆好阵势的敌人)。第二年夏天,这位满脑子仁义道德的君子就一命呜呼了,“宋襄公之仁”成了战争史上的千古笑料。
韩信主动攻击对方龙且轻敌兵败被杀
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兵攻打齐军,齐王广引兵撤退至高密,并向项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兵救齐。龙且的部队号称20万, 齐王广的部队也不少,两军合在一起准备迎击韩信率领的汉军。部队集结后,有人建议龙且按兵不动,深沟高垒,叫齐王广派人通知所有齐城坚壁清野,使韩信的部 队“无所得食”,从而“不战而降之”。
龙且一向瞧不起韩信,他说:“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 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龙且自以为战胜韩信毫无问题,而且战胜了就可以得到一半齐地的奖赏。在重赏的诱惑面前,龙且拒绝 采纳任何不战的意见。
11月,齐楚联军与汉军在潍水(山东淮河)两岸对垒。韩信命令部队在夜色中悄悄用上万个沙包壅塞潍水上游,第二天,“引军半 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笑道:“吾固知信怯也!”亲自率领大军渡河追击汉军,韩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韩信见对方阵势已 乱,率兵攻打对方已上岸的先头部队,斩杀龙且,齐楚联军大败,韩信乘胜追击,俘虏了齐王广,与汉将灌婴、曹参等将领平定齐地。
转载请注明:中华故事网 www.cn-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