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公元1562年出生于一个破落商人家庭。公元1581年,徐光启于金山卫(今上海金山)考中秀才;第二年春天,他被村学聘为教师,此后经历了23年的教学生涯,在教学之余,他精心钻研《齐民要术》《农桑辑要》《便民图纂》等农书,并且在家乡试种大头菜,获得了成功。
公元1596年,徐光启被赵凤宇聘请到韶州(今广东韶关)当家庭教师。在那里,他认识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公元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见到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交谈中开阔了眼界,对世界科学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与郭居静、利玛窦的结识,对徐光启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元1604年,徐光启在北京跟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知识。徐光启认为这些知识对中国很有用处,应当把它引进中国。他同利玛窦商量,决定先翻译欧几里得著的《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口述,他记录整理。几何学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对徐光启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问,要把它翻译过来,工作是极其艰巨的。为了翻译得尽量准确,徐光启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我们现在使用的“几何”这个词,就是徐光启根据英语的音和义,斟酌了汉语的词汇,反复推敲出来的花了一年多工夫,徐光启根据英语的音和义,斟酌了汉语的词汇,反复推敲出来的花了一年多工夫,徐光启译完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后因利玛窦病逝,后9卷的翻译工作没有能够完成。
我国的历法经过历代科学家的研究改进,到宋元时代已经相当完备,但还不够精确。明朝主管历法的官员因循守旧,不肯继续修订。1629年5月5日发生了一次日食,钦天监(掌管天文的最高官员)依照当时的历法推算,预报的时刻跟实际不相符合而徐光启运用西法推算,结果跟实际非常接近。朝廷于是成立了西法历局,由徐光启主持修订历法。徐光启一面研究我国古代的历法,一面参照西方科学,经过3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编成了《新历法书》74卷。我国沿用到现在的农历,就是在《新历法书》的基础上编成的。
徐光启对农业科学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且亲自耕作,进行科学实验,他对农业科学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晚年写成的一部农业科学方面的著作——《农政全书》里。徐光启63岁才动手写这部书,经过4年的努力,完成了初稿。这部书共有60卷,50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厂、种植、牧养、制造、荒政12章。因内容广泛、丰富,时人称为农业百科全书。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