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

石榴果78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冷战”这个被全世界使用了近43年的国际政治术语,是1946年4月16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在一篇讲话中首先提出来的。1947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冷战: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等文中,把冷战局面归结为美苏之问根深蒂固的敌意及相互之间的冲突和不战不和的对峙局面。此后,这个术语被广泛采用,成为美国外交,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冷战的确切含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针对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了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包括遏制、封锁、颠覆、污蔑、煽动等一系列的紧张对峙状态。

1946年3月5日,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反苏、反共演说为标志,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要求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为什么会产生冷战呢?美、苏及有关各方说法不一,甚至针锋相对,即使美国人的观点也不完全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苏联应负主要责任,他们认为冷战源于苏联的极权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及斯大林的偏执狂,美国采取遏制政策是对苏联行为的反应。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应承担主要责任,他们认为战后苏联对安全的要求和做法是正当的,美国极力限制苏联的影响是为了建立它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反苏反共只不过是为其政策寻找口实。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冷战问题就已经露出苗头。杜鲁门上台时,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基础已动摇,美国巴不得把全世界置于它的支配之下。杜鲁门一再宣称美国应当在全世界处于领导地位。可是,经过战争考验强大起来的苏联怎么肯俯首称臣?在国际事务的重大问题上,斯大林针锋相对,坚持不让一步,这就导致了双方的敌对。

美、苏都是大国,鉴于苏联的实力和威望,美国无力、也不愿与苏直接对抗,于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影响便成为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间里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这一基调的形成便影响到20世纪下半个世纪苏美两霸领导集团的国际思维——也就是外交家们常说的“冷战思维”。

为了能够实现反苏、反共、阻挠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的目的,美国极力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周围建立军事集团,到处以反对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和维护美国及西方“安全”为由干涉他国内政。苏联也不甘示弱,先后在东欧、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施加自己的影响,以实现对美国的威胁。

在战后40多年里,美苏之间或明或暗进行争斗的事件屡屡发生,加剧了世界和地区性紧张局势,有时甚至战争一触即发。

美苏两国之间的争夺主要表现在常规和核军备竞赛上。而两国间的对峙好几次达到战争的边缘,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20世纪40年代末和50、60年代发生的几次柏林危机,便是突出的事例。

然而,美苏两大巨头都知道,他们之间如果发生直接冲突将是灾难性的,双方武库中的核武器能将100个地球炸得粉碎。所以,每次冲突过后,都要搞一段缓和,有时,还真的给人以捐弃前嫌携手共进的印象。

但是,“缓和”并不可能真正缓和双方紧张对峙的冷战关系。自从1979年前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后,80年代的美国里根政府对前苏联又开始采取强硬政策,大力扩军备战,特别是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不惜耗费巨资,力求运用高技术手段谋取能压倒苏联的军事优势。苏联不甘落后,从此双方展开了冷战中又一轮更危险的军备竞赛。

40多年的冷战使美苏双方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在不同程度上伤了元气,使两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均下降。相比之下,苏联更是吃力得多,其后果也更严重,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发展停滞。

为摆脱眼前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在外交上提出“新思维”,对美国转而采取守势,逐步甩掉东欧、越南、古巴等“包袱”,收缩战线以求得喘息时间。

1989年1月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后,美国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把对苏政策的重点从军事对抗转为和平演变。此后,不久,苏联、东欧以政治多元化开始发生剧变。

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举行了一次非正式会晤,双方宣布结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以来形成的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制,“将其抛进地中海底”。

1990年10月,冷战最重要的象征之一,竖立了30年的柏林墙被推例,东德被西德吞并,德国统一。11月,欧安会各成员国首脑汇集巴黎,缔结了“新欧洲巴黎宪章”,冷战正式宣告结束。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