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巴黎市区的东部,有一座高大的城堡,它就是巴士底狱。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式样建造起来的。起初是为了抵抗英国人的袭击,所以就建在城门前。
后来,由于巴黎市区不断扩大,巴士底狱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一座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功能。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18世纪的法国,国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平民。第一、第二等级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1%,但他们有权有势,占有全国1/3的土地,却不用缴税。他们还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提高税收,设置关卡,千方百计地剥削人民,引起了广大人民的不满。
1789年5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为了榨取更多的钱供他挥霍,召开了三级会议。在三级会议上,路易十六竟然要求处于社会最底层、生活状况最窘迫的平民,拿出钱来解决国家的困难。
第三等级的代表识破了他的诡计,趁机提出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这理所当然遭到了路易十六的拒绝。于是第三等级的代表宣布退出三级会议,成立国民大会,后来又改为制宪会议。
第三等级代表的叛逆行动引起了国王的震怒和恐慌,他马上出动军警,封闭会场,禁止国民议会开会。
国王的专制行为,不仅没压住第三等级代表的反抗,反而在他们胸中燃烧的怒火中撒了一把盐。巴黎人民、走上街头,举行浩大的示威游行,各集会场所挤满了人群。工厂罢工,商店关门,就连戏院也停止了演出。当得知政府军枪杀集会群众的消息后,巴黎人民更怒不可遏,“拿起武器”的呼声传遍全城,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公民统统武装起来了。
市民们涌向王宫。这时,一队骑兵冲过来,是国王的近卫军,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手举马刀,野蛮地向群众砍去,转眼之间,街道上躺满了市民的尸体,血流遍地,群众只好四散奔逃。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残暴,哪里就有回击。平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顺民,他们要反抗,要争得应该有的权力。7月13日清晨,巴黎上空警钟长鸣,人民再次手持斧头,短刀涌上街头,冲入军火库和残废军人院,夺取了几万支枪和大量火药;再加上他们连夜赶制的五万多支刺枪,基本上已经把自己武装了起来。
武装的人群,攻占了一个个阵地,到14日晨,革命人民已经控制了主要街区,几乎夺取了整个巴黎。到这天午后,在国王军队手里的,只剩下巴士底狱这座封建的堡垒了。
“到巴士底去!”
“到巴士底去!”
这天清晨,愤怒的巴黎市民,成千上万地向巴士底狱奔去。他们呐喊着,包围了巴黎最后一座封建堡垒。
巴士底狱守备司令德·洛纳被潮水一样涌来的起义军吓破了胆,急忙命令士兵绞起铁索,升起吊桥。为了减少伤亡,起义军派了几个代表,举着白旗,去同巴士底狱守备司令德·洛纳谈判,希望他投降。
但丧心病狂德德·洛纳竟然命令巴士底狱的士兵向代表们开枪。巴黎人民被彻底激怒了,立即向巴士底狱发起了猛攻。巴士底狱的士兵用塔楼上的大炮轰击,然后从房顶上,窗户里向人群开火。起义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他们抬着云梯,越过壕沟,奋不顾身地攻城。但由于敌人的火力太猛,起义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起义军从四周的街垒中向里面射击,但因为距离太远,根本对里面的士兵构不成威胁。
“大炮,我们需要大炮!”人群中有人喊道。
许多人离开战场去寻找大炮。不久,大炮推来了,但却是几门旧大炮,上面生满了铁锈。一个叫肖莱的酒商自告奋勇来当炮手。“轰轰轰”,一排排的炮弹带着起义军的怒火打在城墙上,人民发出阵阵欢呼。但旧大炮的威力太小了,只打掉了一些石屑,在厚厚的城墙面前,实在是微不足道。巴士底狱的守军大声嘲笑起义军。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巴士底狱前聚集了数万起义者,可就是拿巴士底狱厚厚的围墙毫无办法。有人主张冲到墙边,把墙挖个洞装上火药,真的有几个勇敢的人拿着铁锨、铁镐、火把和炸药,冒死冲到巴士底狱的城墙下,想在墙上挖个洞,然后用炸药炸塌城墙。但他们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城墙上的士兵打死了。
人们十分焦急。“我们现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街垒里传出一个洪亮的声音。大家又分头去找,过了一会儿,找来了一门威力巨大的大炮。炮手们调整好角度,把炮弹放到大炮里,点燃火绳,“轰”的一声,大炮发出一声怒吼,威力巨大的炮弹重重地撞在城墙上,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城墙一下子就掉了一大块。
起义军发出阵阵欢呼。“轰轰轰!”炮手们一刻也不停,继续发炮。“咣当”一声,一颗炮弹把铁索打断了,吊桥掉了下来。“冲啊!”起义军的发起冲锋,踏着吊桥冲进了巴士底狱,释起义军放政治犯,打死负隅之敌,活捉并处死了守军司令德·洛纳。
城内的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而德·洛纳被愤怒的起义军活活打死。
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开始。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决定把7月14日这一天作为法国国庆日,一直相沿至今。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