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吃到演说家

石榴果38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雅典的一次民主大会上,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身穿淡黄色礼服,头戴月桂花冠,自信地大步走上讲台,开始辩论民主和独裁的问题。

“唉,怎么又是他?”听众中有人小声议论着,还夹杂着轻微的嘲笑声。这些,台上的小伙子都听到了。他不由得又想起了前几次的失败,心中不免有点发憷。但他还是鼓起勇气,开始了演说:

“公民们,我讲的是雅典必须坚持民……民主制……”“怎么又口吃了?”他一急,又习惯性地耸了耸肩膀。“糟糕!”他心中暗暗叫苦,急得浑身发热,额上沁出了阵阵冷汗。台下的听众一阵骚动,有人干脆大声哄他下台,他又听到了不只一次听到过的哄笑声。

他默默地走下台来,激动人心地长篇演说词又白准备了,他沮丧极了,懊恼极了,用手捂着脸,急忙往家跑去……这个年轻人就是日后成为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和著名的政治家的德摩斯梯尼,这一年他18岁。

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家庭非常富有。他7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父亲去世时,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一个武器作坊、一个家具作坊和其他财产)。由于德摩斯梯尼尚处幼年,遗产被他父亲指定的监护人管理。贪婪的监护人肆意侵吞了他的财产,德摩斯梯尼成年之后,只得到了全部遗产的1/12。他多次索求,也毫无结果,即使通过法庭打赢了官司,也得不到实质性的补偿。

为此,德摩斯梯尼决定向雅典著名的演说家、擅长撰写关于遗产问题讼词的伊塞学习演说术。

多年的官司使德摩斯梯尼变成了著名律师。为谋生计,他开始代人撰写法庭辩护词,但他更热望成为一名政治家。30岁时他开始政治生涯,直至逝世,他一直是雅典政坛的活跃人物。

在雄辩术高度发达的雅典,无论是法庭里、广场中、还是公民大会上,经常有经验丰富的演说家的论辩,听众的要求很高,演说者的每一个不适当的用词,每一个难看的手势和动作,都会引来讥讽和嘲笑。

最初,德摩斯梯尼登上讲坛时,虽然准备好了精彩的演说词,却因天生口吃,嗓音微弱,说不出一句有力度的话,而被挑剔的雅典人毫不客气地赶下了讲坛。而且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两次。

然而失败打消不了德摩斯梯尼的决心。为了成为卓越的政治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做了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进行了异常刻苦的学习和训练。

据说,他抄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8遍;他虚心向著名的演员请教发音的方法;为了改进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迎着大风和波涛讲话;为了去掉气短的毛病,他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边不停地吟诗;他在家里装了一面大镜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对着镜子练习演说;为了改掉说话耸肩的坏习惯,他在头顶上悬挂一柄剑,或悬挂一把铁权;他把自己剃成阴阳头,以便能安心躲起来练习演说……

德摩斯梯尼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而且努力提高政治、文学修养。他研究古希腊的诗歌、神话,背诵优秀的悲剧和喜剧,探讨著名历史学家的文体和风格。柏拉图是当时公认的独具风格的演讲大师,他的每次演讲,德摩斯梯都前去聆听,并用心琢磨大师的演讲技巧……

经过十多年的磨炼,德摩斯梯尼终于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著名的政治演说为他建立了不朽的声誉,他的演说词结集出版,成为古代雄辩术的典范,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当德摩斯梯尼登上雅典政坛的时候,正是马其顿王国在国王腓力二世的治理下迅速崛起、四处扩张之时。在对待马其顿的态度上,希腊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亲近马其顿派,另一派是以德摩斯梯尼为主要代表的反对马其顿的扩张派。

德摩斯梯尼多次登上雅典公民大会讲坛,发挥全部演讲才能和精力,声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他发表了5篇反对腓力的演说,其中以公元前341年发表的最为著名,在这篇演说中,他大声疾呼;“当雅典之舟尚未覆没之时,舟中的人无论大小都应动手救亡。一旦巨浪翻上船舷,那就一切都会同归于尽,一切努力都是枉然。”

据说,当腓力二世读到这篇演说词时,竟然说:“如果我自己听德摩斯梯尼的演说,我自己也会投票赞成选举他当我的反对者的领袖。”

这篇充满爱国激情、富有说服力的演说发生了作用。公民大会决定派出使节联络友邦,德摩斯梯尼也被派往拜占庭。公元前340年,反马其顿同盟结成,援助拜占庭的希腊人打败了马其顿的舰队。随后,德摩斯梯尼被任命为海军部监。他立即开始整顿海军,还将剧院演出的一切费用都用作军费。

德摩斯梯尼有一句名言:“辞令的灵魂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他的一生就是遵照这句话去做的。公元前388年,他以重装兵的身份参加了决定性的喀罗尼亚战役。由于内部的分裂,希腊失败了,从此,希腊失去了自由和独立。

公元前366年,腓力二世被刺身亡,欣喜万分的德摩斯梯尼身穿节日的盛装,头戴花环,出现在500人会议上。公元前322年,反对马其顿的起义被镇压下去,马其顿人要求交出德摩斯梯尼。他不得不离开雅典,辗转逃避,流亡异乡,于公元前322年在一个小岛的海神庙内,服毒自杀。公元前280年,雅典人为他建了一尊青铜雕像。他忠心为国,为独立自由顽强战斗的精神,永远活在雅典人民和崇拜欣赏他的人心中。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