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一心著史

石榴果372年前
人工智能朗读:

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公元1019年,他出生在陕州夏县(在今山西)一个做官人的家庭里。他自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十分聪明伶俐。7岁的时候,便开始专心读书,而且十分刻苦,不论是在三九严寒滴水成冰的季节,还是三伏盛夏酷热难当的时候,他都照样读书写字。人们见了,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司马光做官后研读了很多历史著作,在学习钻研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古以来的历史著作虽然卷帙浩繁,但却没有一部上下贯串的通史。另外,在司马光看来,各种各样的史书实在太多,皇帝看不了,如果编一部通史,也可给皇帝读史书提供点方便。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自己动手来编一部,打破这个尚无通史的局限。他参考了众多的历史著作,花费了2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从战国到秦末的史书,按照自己的设想,给书取名为《通志》。《通志》编成,正是宋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就把这部书献给了英宗。英宗读过之后,觉得大开眼界,对自己治国理政很有帮助,就下令为司马光专门设立了一个书局,让司马光全权组织编写人员,准许他们借阅官府的藏书。英宗的支持使司马光得到极大的鼓舞,他立即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恕、刘和、范祖禹等做助手,组成了一个编写机构,把《通志》写下去。

到了宋神宗即位,司马光又把新编好的一部分稿子献给神宗。神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读了司马光的稿子后,更是高兴。他认为司马光的书,不仅可以帮助做皇帝的人了解历代的盛衰起落,而且这种起落盛衰,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人可以常常对照借鉴。所以,神宗就把《通志》这个书名改为《资治通鉴》。“资治”是帮助治理,“鉴”的原义是镜子,用来表示警戒和教训的意思。后来,人们又把《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

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王安石受神宗器重,回到朝廷主持改革的时候,司马光是翰林学士。由于司马光思想保守,就开始与王安石谈不到一起了。后来,王安石被升为宰相,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司马光不仅一条也不同意,而且还拼命地反对。由于司马光的学识和影响以及他反对变法的强硬态度,他竟成了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同老朋友完全闹翻了。于是,司马光就向神宗辞职,离开京城到了洛阳,一心编写《资治通鉴》去了。司马光前后一共花了19年,才把这部著作全部写完。

《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也就是按照历史年代的发展顺序,逐年写出历史上每年发生的大事。记载了自公元前4D3年到公元959年,即从战国始到五代十国止的1360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材料丰富,剪裁有致,考证严格,而且文字精练,富于文采。历史上,《通鉴》与《史记》齐名。

转载请注明:www.cn-story.com 中华故事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相关故事

阅读排行
随机故事